得失之间
十天前的晚上,读小学的儿子突然跟我说:“妈妈,2018年就剩最后的18天了,且过且珍惜吧!”话音未落,我已经瞠目结舌了,愣了半天才缓过神来。孩子长大,也许真得就在眨眼之间。
这一年我没敢停止思考,内心时不时就会有激烈的冲突袭来,一方面是工作需要的官方体,另一方面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的自我。我也至今都还没忘当初刚来时为了适应一个新环境一群新同事,我曾一度说话做事都只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和方式,哪怕是自己厌恶的,表面一团和气下却是莫名的烦躁。直到有一天下班,我刚踏出单位大门的那一刻,一下子意识到之所以烦躁是因为说的做的都不由衷,态度观点都像是嫁接了别人的,更可怕的是我因此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于是不管周围人是什么样的眼光,我开始选择沉默安静,目的是迷途知返重拾轻松。一晃近十年了,我丝毫不敢忘记自己真实的内心所在,生怕说上几句言不符实的话就把自己(本我)搞丢了。即便身边各种险象环生,我坚持着用超我来限制和呈现自我,尽管也被现实刺得遍体鳞伤,内心却是无比的安详与从容。几年前,J先生曾教育我说,你不玩政治可以,但是你不能不懂政治。如今我再跟他寻求建议,他只轻描淡写地抛给我一句,怎么开心就怎么来吧!
注:
1.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2.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於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强调了不带评论的观察的必要性,这一年里我也一直试着让自己学着以此方法来化解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跟孩子,他不是不爱学习他只是想看会儿电视;比如跟同事,她不是想害我她只是想保护她自己;比如跟上司,他不是没有立场,他只是为了工作……如此,看待事物似乎更趋于客观和理性,只是内心对善恶仿佛与生俱来的泾渭分明,近善远恶也一直是心之所向。
无论如何,活着是该有所追求及信仰的,否则就真是徒留一具躯壳。喜欢那种说法,我之所以不停地努力是为了遇见一群我喜欢的人。我遇见这群人了吗?我知道我遇见过然后又都散了。我依然还要继续努力,因为我仍然渴望遇见,那么一种思想,人格和灵魂,纯粹、简单的善意对我来说是什么都不能匹敌的。每每遇到年轻小伙子,总忍不住会去想儿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希望他会有这人的好气质,那人的好状态,做事像甲,待人像乙……而这些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身为父母的我们怎么不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责任,对,这一年我对这个词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和认识。对每个人我必定都背负着一份责任,我希望他们快乐,这样我才能快乐。
这一年身边有两个可爱的小同事被迫放弃了聊以为生的工作,年初年末两次都让我心痛得无以言表,他们也许不理解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我怎么会那么感伤,他们更不知道只要被我认可的人,我都是拿了心去对待的。我还不会忘记姐姐们跟我说的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刻,因为有些东西真的是一旦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郭姐说从他老父亲走后她竟然再不敢看救护车。。。
临近学期末,语文最后一个单元的测验孩子成绩不理想,我跟他说,人这一生就是一个让自己慢慢变好的过程,但愿他能听懂,并照此去做。
这是《精进》一书作者分享的图片,以此借鉴,期盼2019更加精进,加油!
得失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