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
清梦
好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当你讲出上半句的时候,听众总会不停地问:那后来呢?接下来怎么样了?这样类似的问话不停出现的时候,就给你了你一直讲下去的兴趣。在我看来,讲好一个故事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你讲的内容,要么跟对方有关,要么让对方喜欢;第二,听懂不一定要说完。仔细体味这句话,让我们来读一下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我敲打树枝赶走了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枝上不停的鸣叫。“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它的叫声会惊破我的好梦,不能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故事的内容其实很好理解,但是诗人表述的顺序却异乎常理,黄莺是讨人喜欢的鸟儿,女主角为什么要赶走它呢?看到这里,读者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找答案。第二句交待了赶走鸟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是鸟语花香本是春天的美好事物,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啼叫呢?第三句说明“莫教啼”的原因是“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样一个解释,因为黄莺啼叫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女主角为什么怕惊醒自己的梦呢?最后一句的答复是:这位女主的梦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辽西究竟有什么?诗文没有给出答案。
我们来分析下,诗文的开头从外表美丽,歌声动听的黄莺讲起,让读者欢喜,愿意听下去,此其一。文章最终没有说出辽西这个地方特殊的含义,但是结合当时的大背景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唐朝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读者一下子就能猜出诗人表达的意思,你看诗文并没有说出这层意思,但是我们一下子就能体会出来,这就是“听懂不一定要说完”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