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荒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
蝉
小时候,夏意最浓的时节,小伙伴们喜欢在大树底下乘凉,满树的知了叫个不停,它们在树上你追我赶,累了就趴在树上,大口喘着“粗气”,小伙伴门说这是知了在“打鸣”,这个声音很刺耳,但是这丝毫未影响小伙伴在大树底下寻找蝉洞的热情。大伙一窝蜂似得散开,两人一组去寻找蝉洞,用带有树叶的小树枝插进洞口,看到树枝有动静就可以确定洞内有金蝉了。
当时觉得这种小生物的生命力顽强,在土内独自孵化长成幼虫,躲过动物和人类的挖掘,还要在夜晚的时候爬到树上区蜕变成会飞的知了,所有的环节都是独自在行动,寂寞孤冷。在树上鸣叫的时候,我想也是在释放这种孤独感。古人对蝉会有怎样的感情,来看看李商隐这首《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你栖身在树上,整天风餐露宿,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五更之后鸣叫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荒已平”我官职卑微,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早已荒芜。“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你的鸣叫让我清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开篇写到对蝉这种动物的印象——高冷、孤独,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官职低微,长期在外漂泊,功不成名不就,有家难回。其实诗人是在借助“蝉”的意象在抒发自己仕途失意,但是自己品格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像这蝉一样,永远在哀鸣,却得不到“树”的同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