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跟孩子聊天时听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他们班上音乐课,正集体唱着歌,忽然有个女同学大吼一声,把音乐老师吓了一跳,大家的歌声也戛然而止。老师问这位同学怎么回事,她回答说,有几个同学在说话,她制止他们呢。老师无奈地说,你等唱完歌再管也不迟啊。
这名同学叫小雨,平时成绩不错,老师安排她当班里的纪律委员。
儿子说,平时小雨跟女同学一起玩时非常温柔,但管起同学来却秒变母老虎,同学们都怕她。那次课后,英语老师找到了班主任。班会时,班主任就把小雨撤了职,她说有的班干部太嚣张,大概就是指音乐课发生的事情。
我对儿子说,小雨的家里一定有一个狮吼的爸爸或妈妈,她吼功就是从那里学来的。然后,我顺势问儿子,我狮吼的时候多不。儿子回答说,你是蚊子,时常嗡嗡嗡地唠叨。我心里一震,汗颜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印象。不过心想怎么也比狮吼强,我向儿子道了谢,并希望他常常给我提提意见,有利于我的进步。当然,我也向他提了些意见。
儿子继续说,小雨被撤职后,换了新的纪律委员小涵。小涵的妈妈我认识,平时温温柔柔的,教育孩子方面也很有自己的想法,有次还作为典型在家长会上进行分享。小涵管纪律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儿子说,她吼不出来。
你的行为将是孩子的榜样
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都有自己模仿并认同的偶像,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为认同的偶像。父母在孩子的眼里就是模范和表率,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在石家庄的一个路口,一名妇女牵着一个小女孩过马路,见到有车辆驶来,两人下意识的停步打算退回,不过,车辆在斑马线前停下让行,女孩还在妈妈的提示下,向让行的车辆鞠躬致谢,还向司机挥了挥手,这一幕正好被行车记录仪录下了。其实好的教育,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认识一位妈妈,有了孩子后选择全职带娃,热爱读书的她经常搜索各种育儿书籍,海绵一般吸收着先进的育儿知识,从孩子一岁多就带孩子去各地动物园、美术馆、博物馆等浸泡,每天的安排都十分丰富,白天引导孩子做手工、画画,孩子睡后则是她的学习时光。每每看她的朋友圈,我都被这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吸引、感动,相信她带出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著名的画家张大千先生去世后,女儿回忆起父亲时,说起过小时候的一个故事。祖母突然病重,当时身在外地的先生知道后,放下手头工作立马就赶回了家中,刚进家门,东西随便一扔,就直接跑到母亲的房间,扑通的跪下痛哭流涕的表达自己的歉意。在母亲生病期间,一直在身边尽孝道,给母亲洗脚修脚,每天睡觉前,还会拉着女儿去看祖母,看看被子盖好没,看到母亲一切安好后再慢慢的掩门出去。小时候的先生做的这一切,一直影响着女儿,女儿当时就想,要一辈子都好好的孝敬祖母和父母。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耳濡目染,并极力仿效。要想使家教收到良好的效果,既要讲“言传”,更要讲“身教”。也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孩子的问题从父母身上找答案
在一次绘画课上,老师抛出了一个案例,一位9岁孩子的妈妈前来求助,说自己女儿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做作业。老师让女孩画了一幅家庭互动图,一看图就明白了问题根源。爸爸和妈妈在家时分别抱着手机,女孩虽然手捧着一本书但怎么读得下去呢。老师说,他当即让孩子把妈妈叫来,解决问题只能从家长入手。
我哥每次从外地回老家,常常抱着手机要么打电话要么看球赛、下象棋,我提醒几次不管用,有一次我三岁的小侄儿也拿起手机来有模有样地对着手机屏幕点点点,我哥才慌了,急忙放下手机去陪伴孩子阅读玩耍。
孩子不仅会吸收父母做事的样子,还会无意间认同父母对自己的看法。
前面与孩子的聊天中,孩子说我常唠叨的方面是作业。我反思正因为我的唠叨,孩子的作业一直安排得不是太好,有父母在努力替他承担,他如何能形成自我负责的态度呢?
百万畅销书作者尹建莉老师说,唠叨是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唠叨家长扮演的都是监工或碎嘴婆婆的角色,唠叨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其实只是自己的需要。
我越是急于希望孩子形成合理安排作业的习惯,这个习惯就越是难以养成,因为我向孩子传达的是:他不行,需要妈妈帮忙、提醒才能做到。
在教育孩子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小故事,母螃蟹看到儿子走路后说:你怎么老是横着走啊,为什么不能直着走,然后小螃蟹很委屈的说:妈妈,我是跟着你走的啊。母蟹影响了孩子的人生却不自知,反而在怪罪孩子没有走好,我们何尝不是那只母蟹呢!
如果觉得孩子不理想, 先看看你自己什么样。
你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