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是力量,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才能产生力量……
近来又有家长留言,希望我“隔空诊断”孩子的情况。朋友聚会中也总是有人忽然提问,希望我就他们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解释。这样的事在我的生活中时有发生。这很符合公众头脑中“对心理学最普遍的想象”:是分析别人的、给别人(包括自己)打标签的,还能用来吵架、解决冲突,解决所有问题。
但是,即便是经过科学训练的心理学家,对于人格的研究,也要建立在“非常多的数据”基础上。必须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才能做判断。比如:L-data(他的人生故事);他的婚姻/成长/家庭/经历;O-data(观察者):他的朋友/家属/同辈;T-data:标准化的实验数据;S-data:他的自我报告数据(例如本人填写的问卷表)
更有甚者,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想到了心理学,抄起来就贴标签。比如:“孩子爸爸学了几天心理学,我稍微和他发点火,他就各种分析我,最后说我和孩子心理都有疾病,气死了。”
“洗完澡吹风我感觉有点冷,于是双手抱紧了身子。谁知他说:你这种双手抱在胸前,是一种防御性动作、表明你和我内心不和……”
如果要剖析一个人,为什么不能站在远处?这也是科学心理学区别于“个人菜谱式心理学”的地方——它需要通过实证方法检验知识的有效性。
即使在人与人的日常相处中,即使有足够多的资料,客观的分析也需要跳出理论知识框架,看见对方的存在和整体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一个人当下的行为,更不要轻易映射到这个人的本质。
心理学学习真正重要的,不在于掌握了多少菜谱式知识,而是学会用心理学视角和方法看待和研究事物。
心理学是一门让大家过得更好的科学。如果做不到更好,那至少不要让一切变得更糟。
特别提示:如有需求,请预约来访,街头偶遇不接访,咨询室外无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