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习 笔 记
一、大单元的目标
1.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实际学情等,叙写大单元目标。
2.叙写基本方式:行为主体(谁)+行为表现(行为动词+核心概念,学什么?)+行为条件(学习环境,怎么学,学习成果如何呈现)+表现程度(学到什么程度)
3.大单元目标一核心知识技能为载体,指向学生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执行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大单元的学习评价
1.通过逆向设计的思路,思考、设定大单元目标的实现指标(质量标准),进而稳定、设计评价方式和任务。
2.除了常规的小测验,达标题,问答题,作业等证明学生达到预期大单元学习结果的评价设计,还要重点思考学生通过哪些真实的表现性任务证明自己达到了预期的素养目标,并能够将表现性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进行统整。
三、大单元实施思路与教学结构图
1.强调通过大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等组织大单元学习中离散的事实和技能聚合起来,形成意义。
2.大单元结构化设计首先要转变观念,要从“先记住知识再提高能力”转向“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在任务或项目的解决过程中,整合单元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
3.强化学科实践,强调学生自主的深度学习和探究,是一种以”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为表现形式,以“体验和感悟”为内在特征的学习方式。
四、课型课时规划
1.体现课型课时、课时目标、达成评价、学习内容、任务活动、课时作业等要素。
2.能够以一定的逻辑结构统整整个课型课时规划,以结构表或结构图的形式呈现。
五、课时目标
1.能基于课标解析、大单元目标分解和学情撰写课时目标。
2.目标陈述具体、可观察、可测量,体现进阶思维;学习主题、可观察行为、表现条件、达成程度四要素描述完整、准确。
3.除去知能目标,体现核心素养落实,目标指向持久性理解、迁移应用和思维成果诞生。
六.学业评价
1.重视学习目标、学业评价、学习活动三者的一致性,追求融入教学的评价。
2.学习过程有明显的过程性评价,除了学生说答、写答之外,还能有一种新形式(表现性评价)如基于讨论探究、基于表演演示,基于作品展示等评价。
3.评价量规主要用于引导学生按照高质量做事,并按标准自拼、互评等,要在主问题或大任务解决时或组织较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时嵌入。
七、问题(任务)
1.基于目标达成、问题设计回答“学什么”的问题
将核心学习目标转化成大问题(大任务),设计时应经过整合、优化、利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一节课的大问题,大任务一般不要超过三个。
3问题与任务设计要与真实世界相关联,答案时开放性的,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够与学生的经验和前概念有冲突,并能体现思维进阶。
八、活动设计
1. 基于目标达成和学习问题(任务)的解决,回答“怎么学”的问题。
2. 学习活动设计的关键,是老师要想清楚学生的学习要经历怎样的认知过程,然后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3. 完整的活动设计要关注组织形式、活动规则、活动程序、活动方式等方面。
4. 活动设计中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目标认知类型应匹配,活动设计服务于学习的心理发生过程。教学流程清晰、科学、重点突出,时间安排得当。
九、当堂检测
1. 遵循“以用引学”的原则。
2. 体现迁移运用的特质,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深度学习的成果。
3. 体现检测的层次性,基础性检测、拓展性检测、挑战性检测。
十、课时作业
1. 与学习目标和学业评价高度一致。
2. 课时作业应服从于大单元作业规划,属于“大单元作业设计的一个部分”。
3.关注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的进阶性,关注作业设计的差异性、层级性和创新性,反对机械性、盲目性和低认知水平的超负荷习练。
十一、指向学业质量评价的作业设计
素养本位,质量先行(理念)
过程诊断,教学补充(定位)
问题解决,现实情境(特征)
整合实践,意义创生(特征)
提质控量,统筹系统(要求)
反馈优化,评价赋能(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