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英第四
是故治国之端在正名,名之正,兴五世,五传之外,美恶乃形,可谓得其真矣,非子路之所能见。
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为也,继天之所为而终之也,其道相与共功持业,安容言乃天地之的元?天地之元,奚为于此?恶施于人?大其贯承意之理矣。
是故《春为》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春秋》有经礼,有变礼。为如安性平心者,经礼也;至有于性虽不安,于心虽不平,于道无以易之,此变礼也。
天子三年然后称王,经礼也;有故,则未三年而称王,变礼也。妇人无出境之事,经礼也;母为子娶妇,奔丧父母,变礼也。明乎经变之事,然后知轻重之分,可与适权矣。
大意:
1,治国的开始在于正名,名分正了,可以兴旺五世,在五世之后,治国的成果才会表现出来。孔子的徒弟子路是看不到的。
2,《春秋》把一年记为元年,其意义是说随天地终始。以正月做为春季的开始,就表明了这种顺承天意的意思。
3,《春秋》之道,用“元年”来“正”天,用天的开始来“正”帝王的政,用帝王的政来“正”诸侯的即位,以诸侯的即位来“正”境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这样怎么正?WTF!)
4,《春秋》有常规的礼,也有变通的礼。变通的礼是虽然心有不安,情理上也说不太通,但是从“道”的角度看,又不得不这样做。如果明白常规和变通的原理,知道轻重缓急的区别,就可以随机应变。(怎么才能明白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