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东隅,睢园绿竹,尘嚣远遁。
我和几位法师正在其间的一家餐馆吃饭。用餐之时,有位法师突然说,他刚出家之时,每天都要和在家的父母打电话,可是现在打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甚至两个星期才打一次电话。说完,他停顿了一会,又开口说,家的概念好像瞬间消失了。
虽然我没有出过家,但这位法师的话语我感同身受。他在僧庐,我在尘世,家概念丢失的原因有所不同,但我与他一样,确确实实把家丢得差不多了。
我觉得,概念说到底是一种意识,意识产生于所处的环境之中,一旦周边环境发生了转换,原先的概念必然失去了依托的根据,失去了依托根据的概念就成为了单纯抽象的概念。所以说得确切一些,我和法师失去的并不是家的概念,“家”这个词语刻在心里,不会忘记,忘记的是“家”概念所指的那个感觉对象。这个对象包含着对父母的依靠,对父母的留恋,甚至是对故乡的思念。
自离开家人,前往城市上大学的时候起,家的感觉就在慢慢丢失。虽说距离产生美,但一旦距离拉得长了,两头无法感应,各自又有各自的生活,关于家的美好感觉,也就忘记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半个月才打电话回家一次,有时不去翻通话记录,都不知道上次跟父母打电话是什么时候。有次回家,爸爸问我:“你怎么都不打电话回家的,就那么不想家吗?”我笑着没回答。其实答案很残忍,真的是不想。
比起在家,我似乎更喜欢在学校里上课,看书,闲暇的时候在陌生的城市里逛逛。比起跟爸妈相处,好像还是跟欣赏的老师和同学在一起更加轻松。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归宿就是这座城市,只有在特殊场合,才能恍然大悟:在那个几百里以外的地方,我还有个家。
不但不想家,还对家里的一切生出了一种抵制情绪,包括爸妈。不想他们对自己过分亲近,不想他们过于关心自己。
有时回家,妈妈会开玩笑地说:“好久没抱你了,让我抱抱。”我马上会变得很尴尬,迅速想逃离。
邻居家有个妹妹,跟我爸关系很好,他们经常凑在一起讨论关于我的事情。有次她发来和我爸的聊天记录,我一看,原来他们在谈论我的终身大事。我有点生气,又觉得别扭。我很想对她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任何人讨论我的事情,当然,肯定包括我的爸妈。
也许真的是这样,对家感觉的丢失,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长大了。
家的意义在于给人依靠。生病了有爸爸陪看病,哭了有妈妈哄睡觉,饿了有奶奶端上热热的白米饭,闷了有爷爷给讲过去的故事。而多年的一个人生活,让我学会了独自面对困难,独自取乐。正因为如此,家对我的意义越来越小。
不过,记得哪位作家说过:世间几乎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但唯独家人对子女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越早分离,孩子越早独立,显得父母就越成功。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我的家人是成功的,因为我早早便独自了,几乎不需要家里的操心和帮助了。
然而,这种独立和长大对家人来说,是残忍的,又是无奈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