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386天早安问候。
《现代预防医学》有一项可怕的数据:
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为21.9%,也就是说,约5个青少年中就会有1个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自伤行为。
不要忽视孩子的每一次“自伤”行为,这些就是他们的“语言”:
1. 我没有价值:
如果父母经常打击和否定,让孩子处于低自尊人格中,在毫无意义的生活中,他们会通过身体上的痛苦来缓解压力。
2. 寻回掌控感:
有些父母对孩子管控太严厉,孩子没有空间,在压抑的环境下通过自残以此获得对身体的掌控权。
3. 寻求关注:
有些孩子在缺爱的情况下,失望和愤怒的情绪会通过伤口来宣泄,其实他们的目的是“希望你看看我”。
孩子的种种自伤行为,其实都在向父母表达“我不满意”。
一旦孩子出现“自伤”行为,父母要学会去“看见”孩子,才能还给孩子健康的心理。
曾有个母亲求助:她28岁的儿子,情绪一崩溃就自残。严重的时候头撞破啤酒瓶,将筷子插入喉管,拼命将额头撞向地面。
这一切的诱因就是:母亲一直在要求儿子考公务员,可是他屡次失败。
妈妈的要求无法达到,心烦的时候,只想借助自残的方式发泄情绪。
后来,当母亲最后在专家的引导下,才发现儿子是因为“没有自我”而出现的情绪障碍。
当她开始肯定、接纳,才慢慢引导儿子的情绪恢复正常。
孩子所有的“伤害自己”的行为都在求救:我需要爱,请你看到我。
父母要学会为孩子制造空间和价值,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
被看见、被尊重的孩子才能拥有健康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