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祖耀出生于宁波一个中等经济收入家庭,祖上曾显赫一时。
据传,宁波徐氏家族从山东迁来,辈分为“文武传芳承祖德”。
徐祖耀的尊叔祖传隆公在清末任正一品江南提督,被封为“建威将军”。徐祖耀自小就成为昔日提督军门的长房长孙,按清规可世袭二品官员。
不过徐祖耀的父亲一向自立门户,虽例行对长辈尽孝道,但坚持自食其力,在担任一家公司高级职员的同时,自修中医,经常为人免费施医,道德操守令人称道。
徐祖耀曾说:父亲虽然很少“言传教导”他,但身教使他从小变牢固树立了起自食其力、正直处事、恪尽职守、待人忠厚等人生信条。
2
1932年,徐祖耀小学毕业,考入当时声誉最好的私立效实中学,在“行忠信,行笃敬”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1938年,旧中国积贫积弱,日寇在华夏大地作威作福,高中毕业的徐祖耀受老师鼓励,决心奔赴西南内陆昆明上大学。
“当时人们认为重工业乃是发展百业之基”,徐祖耀回忆当初为何选择艰苦的矿冶专业时说:“我选择的矿冶业正是当时最‘重’的工业。”
踏入大学校门的徐祖耀开始勤奋学习,大学一年级成绩全班第一,获得“龙云奖学金”。
大学四年,校园因躲避日寇轰炸几度迁徙。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校园中的学习热情十分浓厚,当时云大矿冶系由中华基金会(美国资助)协办先进设备,大师也云集校园。
据徐祖耀回忆,1938—1943年期间系里任教的教师中,有五人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孟宪民、冯景兰、许 杰、袁见齐和郭令智)。
在云集的大师中,有两位教师对他人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一位是系主任石充老师。
他被称作当时中国仅有的一个半选矿专家中的一位,剩下的半位恰是他的助手。
学校为他来校执教所进口的选矿仪器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主要设备之一。石充老师在实验室大显身手,使学生看得出神。
第二位是蒋导江老师。当年蒋导江老师教授冶金课程和金相学课程,他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每科考试只有三题,但都要求深刻的思索和总结,一般学生到考试后再加琢磨才能回答完全。
当年徐祖耀对于金相学课程兴趣浓厚,倍花力气,自信能取得好成绩。但是蒋导江老师最后只给了78分,尽管这已是班上的最好成绩了。
这个78分让徐祖耀印象深刻,也成了他后来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每当想到那个78分,徐祖耀就充满动力,全身心地投人到学术研究工作中。
3
徐祖耀奉行“活到老,学到老”的信条。
新中国成立前,因单位人事变动,他失去了派往美国MIT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尽管如此,他竟然自学完成了MIT研究生的主要课程。
60年代,他已是国内著名学者,他仍去华东师大物理系甘当学生,进修了热力学和统计物理课程。
80年代,他自学群论,并指导硕上研究生将群论运用到马氏体相变晶体教学中去,创造性地提出了由马氏体相变产生形状记忆效应的条件是获得单变体马氏体,并基于理论研发了新型的形状记忆材料。
90年代,他向数学系教师学习,同时指导硕士研究生用孤立子理论演算和阐释了相变驱动力和马氏体长大速率之间的关系。
他在国外经典著作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学习体会和评论,他说,“每读一遍就有新的体会”。
徐祖耀经常说:“世界上天才是少数,有成就者大多工作勤奋。做学问要甘于清贫,安于寂寞。”他自己治学几十年,常常以此自励。
认识徐祖耀的人都知道,他的一生除了做学问、做研究以外,没有任何欲望。
这位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蜚声海外的学界泰斗,却一直到1995年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有人笑称他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也有人称他是“抹上了灰尘的金子,既然是金子,总有一天要发光”。
1995年之前,徐祖耀的名字从未列入上海交通大学申请院士的名单中,尽管此前他已获得各项国家级奖项,他却从不提起,而且他既无先进的光环,也无社会职务,其至还不是博导。
不愿做官,不谋发财,为人低调,以书呆子自称的他一直视责任重如山,视名利淡若水。
在1995年申报中科院院士时,他已是一名退休教授,但他从未中断过他深爱的学术研究。“欲空未必空”,他对自己获得迟来的院士称谓如是评价。
4
徐祖耀生活非常简朴。
20世纪80至90年代,徐祖耀住处的楼道里灯光暗淡,到处积满了灰尘,过道上还堆有户主的各种杂物。
对于高度近视的徐袓耀来说,每天通过这段“荆棘密布”的路途非常困难,可是他从没有抱怨,悠然自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惬意。
他的房子是一套南北向的三居室套间,由一条约五平方米的过道(所谓的厅)把三间卧室分隔成两南一北。
“厅”内炊具占了一半,不能作为待客之地,因此只能把其中一间卧室改作客厅,剩下的两间作为卧室。
房子谈不上装修,也没有像样的家具和电器——老掉牙的冰箱和老式的电视。
大夏天为了防蚊,屋里门窗紧闭,只有吱吱呀呀的电扇送来一丝凉风。徐祖耀就是在这样简朴的环境下研习学问的。
徐祖耀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都有些“特别"。作为国内外知名教授,他经常受邀参加由政府机构或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
出于对徐祖耀的尊敬,邀请的组织机构总是希望能尽到地主之谊,展现较高规格的接待礼仪。
可是每到这个时候,徐祖耀总是表现得“不近人情”。
学生谢春生就有过被拒绝的尴尬经历,但是他能理解先生的心思:搞学术、做学问不必迎合社会世俗,吃请花钱浪费太大,再则要作学术报告,提前还要做一些准备,吃一顿饭,估计至少耽搁两个小时,时间也赔不起。
谢春生曾多次邀请徐祖耀到学校讲学,有一次,在出席国家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前几天,他应邀去作学术报告。
期间,发生了一件小意外,徐祖耀的脚后跟被划了一寸长的口子,这一变故耽误了他去北京的行程。
为此谢春生感到非常抱歉,因为这次事故让徐祖耀错过了接受中央领导接见的机会。
不料徐祖耀却和声细语地说:“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已通过学校请假了。我们做 学术的不在乎领导的接见与不接见,主要是没有能参加国家技术发展计划的讨论,这点比较可惜。不过,这方面的工作还能补救得回来。”
5
徐祖耀院士一生未婚,也无子女,他将教学科研、扶危济困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
2011年3月,徐祖耀捐款100万元设立“徐祖耀基金”,主要用于资助优秀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014年5月,他捐款50万元,在上海市闵行区慈善基金分会设立“徐祖耀慈善爱心专项基金”。
同年10月,他又捐款增资50万元,对失独或子女残疾的老年人进行专项补贴。
2015年,“徐祖耀慈善爱心专项基金”共帮助了311户困难老人,其中失独老人174户,子女伤残老人137户。
2016年4月,徐祖耀再次捐款100万元,设立了“托起夕阳”和“呵护花朵”两个专项基金,用以资助患重大疾病的老人和孩子。
据他的学生们回忆,2010年5月,在给徐祖耀举办90岁生日庆典时,徐祖耀院士朗声说,他有三个愿望:
“第一,希望大家要做好人,做一个正直忠厚的人;
第二,希望大家要做强人,要内心坚强,对工作负责;
第三,现在中国是钢铁强国、水泥大国,希望在21世纪中国能成为工业强国。”
6
甬籍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徐祖耀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7日17时30分在宁波市第一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没错,他是徐祖耀,他是宁波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