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20年的跨年夜,在你还在抱怨疫情阻止了自己到处旅游的自由,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你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着你能迎接2021年的新年钟声啊!他们说没就没了,而且共同的一个特征是:很年轻。
突发心梗,不幸离世,如果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年人,我们也许更容易接受一些,毕竟生离死别是任何人都要最终面对的流程……
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心梗这种病的人的年龄却越来越刷新我们的认知。心肌梗塞,尤其是急性大面积心梗,如果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抢救,是致死率相当高的疾病。
有太多的年轻人喜欢吃外卖,而懒于自己动手做一顿健康美味的饮食。试问:外卖也要成本的,好不好?他们舍得给你用5S压榨的花生油吗?未必吧,不用D沟油已经很有良心了。
我以前在北京当医生时也是黑白颠倒地上班,没空好好为自己准备一日三餐,有时工作太忙了,也会在医院门口买点煎饼之类的,“勉强凑合”一顿。(据说医院门口的几位卖鸡蛋灌饼和豆浆的早就在老家盖了别墅,哪个拉出来都是富翁,啧啧。)
有一次,我吃着“煎饼”,觉得有北京烤鸭的味道,怪我味蕾比较发达哈!打那之后,自己就比较在意他们这些小商贩的食用油来源。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嗯嗯……哪个商家在原始积累阶段总有“第一桶金”,这个我理解,可是我不甘心做那只白老鼠呀!于是自己果断戒掉了医院门口“将就一下”,自己挤出时间来买菜择菜烧菜……一段时间过去了,血压血脂都降到正常,头脑也清醒了很多。
人就不能太懒,太依赖别人了,有手有脚的,为什么不自己做饭、体会食物由自己的双手加工,变成各式各样的美食这一过程呢?外卖也许重油重盐,乍一吃也觉得还挺美味的,可是再吃两口,你会觉得它们缺少的点什么:对了!那就是食物的灵魂,生活的真谛,活着为了吃饭,还是吃饭为了更好地活着的意义。
临床上,我见过太多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在初期阶段可能没有太大的不舒服,或者有人觉得是自己最近项目多,工作压力大,精神有点不够积极……总想着自己还是“年轻人”这些中老年才会得的富贵病,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于是很少会有年轻人会特别“惜命”地勤跑医院,接受检查,更不要说主动看医生吃药了。
然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些由于“吃”导致的“三高”,很大一部分在初期是可以逆转成正常的,只要你对自己更热爱一些、更惜命一点,不要一味追求肥甘厚味,这些富贵病就不会在你30几岁、甚至20几岁、十几岁就找上你的。
另一个让我扼腕叹息的就是《巴啦啦小魔仙》的“美琪”走了,在花一样的25岁离开了世界……实话实说,《巴啦啦小魔仙》我是陪着孩子“被动”地看完的,觉得有点“晃眼睛”,对小朋友们的视力不太好……每次我都要把屏幕调节成近乎“黑白色”,才让孩子看一会儿……
而孙小姐去世的原因是大量酗酒导致的突发心梗。很多年轻人都有标榜自己个性的一方面,抽烟、喝酒……以为自己还年轻,等老了再戒掉也来得及……
长期的抽烟喝酒,会使血管产生更多的垃圾,久而久之形成血管斑块,使血管变得狭窄。不稳定的斑块一旦脱落,还会形成血栓。
血栓一旦形成,生命能否继续下去,就要看天意了,拴在在心脏的,叫心肌梗死;栓塞在大脑的,叫脑梗塞;栓塞在肺脏的,叫肺梗死;栓塞在肾脏的,叫肾梗死;栓塞在四肢的,叫末端坏死……
所以不要给抽烟喝酒找一些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那都是在缩短自己的寿命。
胸闷,喘憋时,你会不会急救?这个也关乎更否延续生命,大多数年轻人不会心肺复苏,或者做法不标准,直接影响了抢救效果。
如果你是一个小姑娘,没那么大的力气,可以放平病人,双手交叉抱拳,跳起来用力击打患者心脏位置,这个时候让心脏恢复跳动是关键,其他的外伤可以在救活病人之后再补救(我曾经靠着胸外按压救活过一个60岁老人,虽然按断了他两根肋骨,但是人是活过来了。)这是对于突然心脏骤停的急救办法,其实平时最好能未雨绸缪:不吸烟、适量减少饮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早睡早起,自己做饭吃,开朗乐观。对了,如果家族里面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的亲属,自己最好常备一些硝酸甘油,必要时可以舌下含服。
总之,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心梗都有可能发生。只要是胸痛、喘憋、汗出、心慌,超过15分钟以上,经过自救没有缓解(比如排除了低血糖,一过性TIA,美尼尔综合征等等)反而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冷汗淋漓或者濒死感、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心脏骤停等等,要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急救,心梗是时时刻刻跟死神赛跑的疾病,千万别忽视它。
愿每位朋友都能平安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