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心理咨询师徐凯文的一篇文章《学生得了空心病30%北大新生厌学》在微信上热转。文中说,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他们从小都是最好、最乖的学生,却有着强烈的自杀意念,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徐凯文称其为“空心病”。
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学习和生活没有意义,这是徐凯文所称的“空心病”的特征,根据徐凯文的调查,越是学习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得上这种“空心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多优秀的孩子患上“空心病”呢,为什么这些孩子那么优秀,有很多甚至在北大这样的名校读到了硕士却依然找患上了这种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空心病”到底从哪里来?
我想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一个是大的方面,另一个是小的方面。
从大的方面说,“空心病”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整体焦虑。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一切新奇的事物都可以发生,而发生的各种新奇又会瞬间变得习以为常。这个时代物质极度丰盈,而人们的精神无比空虚,道德极度沦丧。在这个时代中生活的人们,整体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专家遍地开花,教授满街乱走,普通人好像离开了专家和教授的在生活中各种建议就无法生存。在这个时代中,金钱、权利、欲望在每一个人身上蔓延。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毫无节制,人们生活的意义就是从社会和他人那里捞到越来越多的好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猜疑、算计和明争暗斗。
这是一个诞生奇迹又消灭奇迹的时代,用狄更斯的话说就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焦虑不安,愤愤不平,急功近利是在个时代的总体特征。于是,“快”成了这个时代的整体节奏,可是,人们啊,别走的太快了,等等你的灵魂!
正是由于这些时代的特征,造成了“空心病”,不仅仅在学生身上,在我们成人身上,患病者也是举不胜数。我们习惯了人云亦云,习惯了专家们的指导意见,习惯了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我们几乎从来不独立认真的思考问题,从来只投身生活中的现实,为权利金钱欲望劳顿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反躬自省,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而或许在有些时候,当夜晚来临,喧嚣归于平淡的时候,那种生命深处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油然而生。这就是所谓的“空心病”体现。
从小的方面说,在教育领域,具体到学生身上,“空心病”的盛行,我想是这个时代的空性病在教育领域中的反应。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已经传统的太久了,教育的思维模式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急功近利的方式,以标准化淘汰的模式培养所谓的人才。这种教育模式完全谋杀了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特点。教育就像检测机器零件一样,把学生分为合格产品和残次品。这种教育模式的后果就是,学生个生命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越是优秀的乖孩子,越是容易迷失自我,缺乏意义感。因为他的优秀是外力施加作用的结果(如家长的教导,学校的辅导,社会的引导),而不是他内心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教给了学生太多的知识,而忽略了对生命的尊重,我们教会了学生如何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却没有教会学生为什么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没有教给学生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没有教会学生发现生命的美。“空心病”由此而生。
所以我想,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关注人,关注生命的美。要让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发现自己,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美好价值。教育应该像阳光一样,让沐浴在它的光照之下的每一个生命都茁壮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