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漫谈简书电影
电影·《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的“刹车时代”

电影·《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的“刹车时代”

作者: 走马无一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00:36 被阅读104次
    电影·《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的“刹车时代”

    科幻一直是国产电影的盲区。在国内的电影产业条件下,满足科幻电影对制作的要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包括电影合理的背景设定、科学的理论依据,也要求制作团队在道具、布景、特效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而在刘慈欣提供的原著故事下,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基本做到了。

    近年来国产的科幻类商业电影在市场上并不少见,我认为《流浪地球》标新立异的地方,并不在它领先其它国产电影的特效制作和故事情节,而在于它标志着中国诞生了一部以中国人作为主视角的“西方式”商业大片。

    以往的国产商业电影通常的套路是将中国特色的元素加在单薄的情节上,又或多或少带有主旋律的韵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保护国家。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大片中常常塑造出反对政权的个人英雄形象,宣扬个体的自由与平等。《流浪地球》首开先例,将探讨的对象从中国转变为了全人类,又加入了个人主义的思想,让中国电影产生了转型的可能。在刘慈欣的原著小说里,“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阶段称为“刹车时代”,此时地球停止自转并通过加速摆脱太阳引力,而《流浪地球》称得上是使中国科幻电影进入了“刹车时代”。

    电影·《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的“刹车时代”

    《流浪地球》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但是,仅此而已。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值得过高的赞誉,诚然《流浪地球》有可能在中国电影史上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但就电影其本身而言,仍然存在着在以往的国产商业片中常见的不足。《流浪地球》的情节略显简单,人物塑造也不够完善,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带有太强的功能性,一些角色也并没有太多的记忆点。而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流浪地球》和国外同类型的优秀电影相比,它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在主题上缺乏深度。《流浪地球》借用了刘慈欣小说的故事设定,但是省略了对灾难面前人类面临伦理道德的选择时的讨论,也并未展现出人类文明的渺小和宇宙的无穷,《流浪地球》架空了庞大宏伟世界观,将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家庭亲情上。《流浪地球》中出现了对科幻神作《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也就是空间站中人工智能叛变并攻击人类的情节和其中人工智能机器亮起红灯的场景,《流浪地球》这一片段本可以延展探讨,可单单以吴京烧毁机器而结束显得有些草率。

    电影·《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的“刹车时代”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小说的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完全采用其故事来改编剧本基本不太可能,电影中地球经过木星的情节在小说中只是一笔带过。但电影和小说最本质的不同点,在于二者传达的思想大相径庭。电影中人类在面临毁灭的危机时刻展现出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团结和勇气,人性的善被无限得放大,而人在绝境中的恶,和与之而来的文明中艰难的抉择被刻意回避了。片中歌颂的善念在高潮处最为突出,吴京饰演的航天员的自我牺牲也被演绎成了人性伟大的赞歌。电影造的梦是虚幻的,而刘慈欣的文字却是现实的。

    无论是读《三体》还是《流浪地球》,我都从刘慈欣的故事中感受出了一种相近的态度——他对人类是乐观的,而对社会是悲观的。《流浪地球》小说中对于人类文明末日的描述,最致命的一点并不是太阳氦闪和宇宙可怕的黑暗,而是这样一段话:

    “在这样的地下城中,我读完小学并升入中学。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

    社会已选择了将科技作为唯一驱动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柱,而所有的文化和艺术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便已是在自我毁灭文明。科技和艺术本应交替主导,二者的平衡是理想的社会存在的状态,而当天平完全倾斜,文明终会加速倒向末日。

    电影·《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的“刹车时代”

    小说的一个情节是因地球加速和轨道的改变,火山频繁喷发,造成了岩浆吞没一整座地下城的惨剧,而联合政府为了缓解群众的恐惧情绪,宣布恢复中断了两个世纪的奥运会,主人公作为一名冰橇选手参赛,却在冰冻的太平洋孤身一人处在无尽的黑暗之中。

    “而在无限的星空和无限的冰原组成的宇宙中,只有我一个人!雪崩般的孤独感压倒了我,我想哭。我拼命地赶路,名次已无关紧要,只是为了在这可怕的孤独感杀死我之前尽早地摆脱它,而那想象中的彼岸似乎根本就不存在。”

    刘慈欣是《2001太空漫游》的忠实粉丝,而和亚瑟·克拉克和库布里克一样,刘慈欣在作品中用大量的故事情节和多种隐喻来表达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和无际的孤独,而这一点在电影中被完全忽视了。死亡,才是文明永恒不变的归宿,像是《三体》中所说的:“死亡是一座永恒的灯塔,无论你驶向何方,最终都会朝它转向。一切都将逝去,只有死神永生。”也像是《流浪地球》书中那个谜语: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我打了一个寒战,接着把这个谜语告诉了身边的小星老师。她想了好大一会儿,困惑地摇摇头。我把嘴凑到她耳边,把那个可怕的谜底告诉她。

    “死亡。”

    电影·《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的“刹车时代”

    与《流浪地球》电影中歌颂的人性之善和自我牺牲正相反,刘慈欣笔下的人心和理智在漫长的灾难纪元里如地球的生态般脆弱,也同社会的文明秩序一样最终被无尽的黑暗吞噬。文明并非败给了太阳的毁灭,而是败给了阴谋论。在离开木星后,地球又在死亡的恐惧中继续流浪了几个世纪,叛乱最终爆发。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流浪地球”的计划是联合政府的骗局,各个大陆的人们组成叛军,最终攻陷了联合政府操作地球发动机的地球驾驶室。联合政府指挥官最终为了保护地球发动机而放弃战斗,那段演讲让我在读到时热泪盈眶:

    “这里有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星球,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最终忠于联合政府的五千多名官兵被夺走密封服上的核能电池流放到冰封的海面上,在严寒之中死去,然而太阳氦闪却在此时爆发了。那五千多人在冰海上仿佛一尊尊雕像,这似乎也是人类世界末日时的景象,如同《三体》中罗辑守护到最后的地球博物馆,文明的结局也和世间万物的生命一样,不过是一座黑色的渺小的墓碑。

    电影·《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的“刹车时代”

    回到电影本身,在审查制度十分严格的中国,《流浪地球》的主题能够脱离政治意识形态,从全人类社会的视角出发,这对电影市场和舆论阵地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尽管《流浪地球》小说和电影各有不同,但在我看来,二者都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流浪地球》的成功也为中国的科幻电影树立了标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的“刹车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hs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