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评诗评诗悦
十五岁的她,仅凭四个字征服了大宋词坛

十五岁的她,仅凭四个字征服了大宋词坛

作者: 诗书雅读 | 来源:发表于2017-08-04 21:58 被阅读79次

01

如果要你造一个词,准确的描绘暮春之景色,

你该怎么做?

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在记忆的宝库里,费力的搜寻有关春天的词汇:

比如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桃李芬芳,鸟语花香……

一直到你的记忆力用尽为止。

这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去创造一个新词;

可是,我们似乎都没有这个能力了,

我们只会借助记忆力,去寻找一个现成的词,

脑袋里应有的想象力,创造力,都不知哪儿去了。

这是现代人莫大的悲哀,

而在古代,造词、写诗并不困难,

还是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回答上面这个问题的吧!

02

公元1099年,暮春时节,一天傍晚,

15岁的李清照因为叹惜春天的离去,喝了点酒,早早的睡觉去了,

朦胧中,听得外面风雨大作……

次日醒来,她问丫环:“昨晚又是刮风又是下雨的,外面怎么样了?“

丫环回答:“没怎么样啊!你看这园子里的海棠花,跟以前一模一样。”

李清照有些无语,

她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

注意,李清照的提问,与文章开头的提问是一样的,

那就是:风雨过后,暮春的景色是怎样的?

丫环说是“海棠依旧”,这当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李清照断然否定,她的回答是:“绿肥红瘦”。

此事出自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文末“绿肥红瘦”四字,让15岁的李清照一举成名,震动了整个北宋词坛;

到今天为止,你若要描写暮春之景色,你都不可能找得到比”绿肥红瘦“更好的词。

那么,这四个字到底牛在哪里呢?

03

先还原李清照的整个思维过程:

第一步,展开想象。

李清照并没有出门,还躺在床上,但她“看”到的景色比丫环真切得多,

为何?想象力让她实现了空间上的穿越。

想象力是以五感为基础的,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比如,万紫千红,这是视觉中的春天;桃李芬芳,这是嗅觉中的春天,鸟语花香,这是听觉与嗅觉中的春天;气候宜人,这是触觉中的春天………

这五感中的春天,电影一般清晰的显示在李清照的头脑中,

才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择与概括。

第二步,精准概括。

才女选择了“视觉”来概括春天,因为视觉最直观、最强烈。

视觉相关颜色,颜色又有七种,才女选择了二种:红与绿;

红代表花,绿代表叶;

但因为是暮春,绿与红会有一个多少和比例的问题,

所以最准确的词应该是:绿多红少,

可惜,此四字虽然准确,却毫无美感。

所以,还须加工。

第三步,再次想象和概括。

最终,李清照把”多少“换成“肥瘦”,“绿多红少”变成了“绿肥红瘦”,

真是神来之笔,美感立现。

这是一种视觉上的转换,但转换之妙,之美,实在难以言表。

04

整个过程,充满了思维之美,情感之美。

先是形象思维在前,逻辑思维在后,接着二者如影随形、并驾齐驱。

形象思维打开了一幅一幅鲜明、生动的画卷,逻辑思维则立即对画卷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都说数学是思维的舞蹈,其实数学主要是逻辑思维的舞蹈。

诗歌才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双人舞。

至于情感。

李清照特别喜欢春天,暮春的到来令她伤感;她伤感,便认为暮春也会伤感,也会因伤感而变瘦。

这正是“肥瘦”这一神来之笔的秘密所在。

在宋词这个大舞台上,李清照一出场,就给中华民族贡献了一个闪闪发光的词汇,仅此一词,便可将她载入史册了。

如果有谁不服,可以试着用另个一个词来概括暮春,试试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北旭晟:李清照其人文采之高不亚于三国时的蔡文姬,只可惜命不好。
  • 96b76ffa7fa0:李清照确实很牛掰
    96b76ffa7fa0: @吾的精神家园 瞧你,这与荣共焉的模样。
    诗书雅读: @渔娘 当然了

本文标题:十五岁的她,仅凭四个字征服了大宋词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ib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