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从第一篇“学而”开始,至第十篇“乡党”这止,已经读完半部论语。按照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我应该是找到了做人处事的孔门密诀,可事实上论语并没有告诉我如何从政,更没有告诉我如何发财,它讲的都是大原则,通常某一句话的原则,就可以启发人的灵感,发生联想。
下半部论语可以看作是上半部的注解,以实际的例证来作注解,让那些抽象的原则具体化,通过叙述孔子师生之间的讨论,以及孔子自己的实际行为,便于人们的理解和实践。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人类原先没有文化,人类的文化是根据生活经验,慢慢累积起来的。所以孔子说,先辈对礼乐文化,是“野人也”。原始都是野人的生活,慢慢进化、进化,才有文化的形成。后辈有了文化以后就不同了,生下来就接受文化的教育,教育得好,有高深的修养,受了文化的熏陶,很有学问,我们给这种人的名称是“君子”。假使说到实用上的话,则主张先辈的朴野。
人类的文化是根据内心来的,诚恳、朴实,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后天受这些知识的熏陶,有时候过分雕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所以做人要朴实一些,不要过分书卷气,脱离现实就容易飘起来。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说:当时跟随我在陈蔡之间一起蒙难的学生,现在都不在了。德行方面最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能说会道的有宰我、子贡。善长行政执事的有冉有、季路。传道授业方面的有子游、子夏。孔子的这些学生都是某些方面的佼佼者,值得他人学习和看齐。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说:颜回,对我没有多少帮助,因为我说的话,没有哪一句他不顺从和愉悦。孔子认为颜回对他个人没有什么帮助,说什么话他都听,都认为对,但真的都对吗? 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一定是肯提出不同的好意见。
孔子说:真正称得上孝子的人是闵子骞。别人看不惯他的后娘虐待他,看不惯他们兄弟之间悬殊的待遇。而闵子骞对别人打抱不平的话都不听,仍然孝顺后娘,友爱异母的弟弟,这是难能可贵的真孝子。行孝的德行,不因他人的离间而改变,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
南容吟诵了三遍《白圭》这篇诗,孔子就将侄女嫁给他。《白圭》诗篇的原义,是歌颂白璧无瑕的美德。人有一点瑕疵,就是一生之累。南容因为有《白圭》的志向,有这种品性,再加上孔子平常对他考察的结果,才把侄女嫁给他。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季康子是鲁国大夫,他问孔子,学生中哪一位最好学?孔子对他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不幸他短命死了,现在这样好学的学生没有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回死了,家里很穷,颜回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来商量办丧事。想变卖孔子的车子,买一具椁给颜回送丧。孔子说:这不可以,你是爱你的儿子,有这个想法。可是当我的儿子鲤死的时候,同你一样穷,有棺而无椁,并没有把车子卖了为我的儿子做椁。我之所以不能徒步当车,是因为从事政务,常和当时一些大臣往来,不能没有车子。
颜回早死,孔子也很痛心,但他觉得丧事要量力而行,不能卖了老师的上班车子,来给学生摆排场,买棺材外面的椁,自己儿子死了,家庭条件那么好都没这样做,穷人家何必死要面子活受罪呢?孔子的意思是说人应该行其本分,就是《中庸》所说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被孔子视为接班人,可以继承发扬孔门学说,所以他的死对孔子的打击很大,孔子感叹:唉!天要丧我的学说继承人!颜渊死,孔子恸哭。跟从在孔子左右的学生们说,老师哭得太伤心了。孔子说,我真的哭得很伤心吗?如果颜回死了我不伤心,那么还为哪一个伤心呢?颜渊死,弟子们想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可是弟子们还是厚葬了他。孔子说:颜回视我若父,在安葬这件事上,我不能把他视同自己的儿子。这样的厚葬,不是我的意思,是你的同学们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