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翻看朋友圈,看见一女生发了一条状态,“呱儿子彻夜未归,老母亲心急如焚,我的儿啊,你到底去哪了?”初起觉得莫名其妙,直到往下浏览,发现很多女生都发了类似的状态,比如“我的儿你怎么一直在看书,为什么不出去玩?”可出去玩的,却发“我的儿到底还要不要这个家了?”而且都会配一张或几张卡通的背景图片。后来才恍然大悟,他们都在玩一款游戏,《旅行青蛙》。
我发信息给其中一个玩这个游戏的高中同学,问她游戏好不好玩,她说还好,主要是可以更加理解父母。继而我们聊到过年,我问她过年回不回家?她说不回,已经和她男朋友约好去三亚旅游过年。接下来无非是一些朋友之间的寒暄,可让我不能明白的是,她不是更加理解父母牵挂着在外漂泊的自己吗?却为什么连个年都不肯回家跟父母团团圆圆呢?
游戏中养蛙可以养到牵肠挂肚,心急如焚,可现实中生活依旧一如往常,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既不会将联系父母的频率增得更加频繁,也不会将陪伴父母的时间延得更长。仿佛那贴在朋友圈上的文字只是一个噱头,一个谈资,一个在朋友圈中昭示着善心和关爱的标识。
当然,我也不能完全肯定玩这款游戏的人都没有真正对父母的关爱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但我觉得其中应该有不少人只是跟风,只是不想与潮流脱节,只是想获得朋友们更多的认可。对他们来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依旧只是孟郊在一千多年写的一首普通乐府,“儿行千里母担忧”也只是一句静静流传却毫无生命力的俗话。他们更多想要的是个性,是自由,而不是一切由父母引申而来的无形的束缚。
这两天,长沙飘雪,路面结冰严重,但我仍然要去上班。为了不迟到,只得比平时早半个小时起床。当我起床后,发现家里的灯亮着,我转头看了看窗外,仍是漆黑,我还在纳闷莫非昨晚没有关灯吗?思忖之际,门被推开了,我爸左手提着个热水壶,右手拿着块毛巾走了进来。
“爸,你这么早干嘛去了?”
“去帮你把车窗玻璃上的雪啊冰啊给弄掉,不然你发车后等好久都走不了。”
刹那间,我觉得整个冰冷的世界都被那双冻得通红的手捂得火热。
如同大多数的母亲,我妈有些唠叨,她会说我懒,说我不该晚睡,说我不爱收拾,总之一切,她都会按她所谓的最高标准来要求我,要是我做不到,难免会遭受持之以恒的念叨。可这又怎样呢!她依旧是那个在变天的时候,第一个再三嘱托我要多穿一点衣服的人;依旧是那个只要我出差,不管多晚,都要坚持等我报平安电话的人;依旧是那个不管说过我多少遍,依旧会默默将我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人。相较之下,被念叨多么不值一提。
人们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可事实上,只要你只身在外,无论千里、百里甚或十里,他们也一直牵挂着你。
当你饿了,无论多晚,他们都想烹饪出热腾腾的食物递到你手里;
当你冷了,无论多远,他们都恨不得立刻将家里所有的取暖设备送到你的手里;
当你遇到挫折了,无论有多艰难,他们都会不计一切绞尽脑汁来帮你;
当你伤心了,无论多久,他们都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最暖的港湾还是家里。
当你在一款游戏上倾注一腔热血的时候,何不将这种关爱挪移给最需要你陪伴的父母。白驹过隙,他们渐渐老去,他们渴望着你的陪伴,却又不敢占用你太多的时间来框住你;他们想要每天看到你最真实的笑脸,却又不敢随意绑住你想去广阔天地飞翔的羽翼;他们想要站在你前面给你引路,却又怕过多地干预你成长的轨迹,所以他们总是选择在背后默默地看着你,跟着你,生怕你在前行的旅程中跌倒在地,一蹶不起,他们随时准备伸出那双不再年轻却很温厚的手掌托扶着你。
龙应台《目送》一书中曾写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渐行渐远显得苍凉,却是现实。不必追,一来,他们老了,追不上,二来,他们也明白,你要成长,也要能扛起一片风雨。
你为了梦想,为了前程,驰骋在山河各地,可否留下那么一点点脚步,让它们汇成足迹,迈向你的家里。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不仅仅适用于恋人夫妻,同时也适用于父母子女,只是无需告白,只需要告诉,告诉他们,余下的日子里,你既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也会时常偎依在他们的怀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