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古代汉语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古代汉语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作者: 柏嫦芷 | 来源:发表于2018-05-09 21:17 被阅读130次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前722年)

,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段。庄公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请于武公,公许。庄公即位,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叔。

[1]本文表现了郑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左传》本无篇目,篇目是后加的。郑,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新郑县等地。郑伯,指郑庄公。春秋时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郑属伯爵。【克,战胜】。段,庄公之弟。鄢,音烟,郑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隐公,鲁隐公。

[2]初,当初。这是追述往事的习惯说法,在本文意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的事。〔左传常用初来引起下文〕申,国名,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县。娶于申,从申国娶妻(即娶申国国君之女)。武姜,“武”表示丈夫为武公,“姜”表示娘家姓姜。

[3]共,平声,国名,在今河南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年少的】。在这里“叔”表示段是庄公的弟弟。 段后出奔共,所以称为共叔段。

[4]寤,音务,通啎,逆,倒着。寤生,胎儿脚先出来(依黄生说,见《义府》卷二),等于说难产。

[5]遂,于是,等于说“从此就”。

[6]亟,音气,屡次。弗,不。

[7]及,到了。即位,天子或诸侯就职叫即位。

[8]替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为,入声,介词。制,又名虎牢,在今河南巩县东,原是东虢国的领地,东虢为郑所灭,制遂为郑地。

[9]巖,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大小不定(依孙诒让说,见《周礼正义》“里宰”疏)。 

[10]虢叔,东虢国的君。死焉,死在那里。 

[11]佗,同他。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

[12]姜氏请求京,庄公使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京,郑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大,音太,后来写作“太”。

祭仲曰:“都过百雉,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之有?不如早使滋蔓,蔓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子待之。” 

[1]祭仲,郑大夫。城,指城墙。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国家。 

[2]参,三。国,国都。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古制,侯伯之国,城墙为三百雉。三分之一就是百雉。

[3]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4]您将要受不了,即无法控制的意思。堪,经得起。 

[5]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辟,后来写作避。焉,疑问代词,哪里。

[6]姜氏有什么满足?厌,满足。之,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何厌”。 

[7]不如早点安排他个地方。意指早点给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在这里指“安排”之类的意思。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

[8]不要使他发展。无,通毋,不要。滋,滋长。蔓,蔓延。 

[9]图,图谋。这里指设法对付。 

[10]蔓草,蔓延的野草。犹,尚且,还。 

[11]不义,指不义的事情。毙,倒下去。 

[12]子,古代对人的尊称。姑,姑且。之,代词,指段自毙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将自。”  大叔又收以为己邑,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公曰:“不义不,厚将。”

[13]既而,不久。鄙,边邑。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14]公子吕,字子封,郑大夫。 

[15]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 

[16]若之何,奈何,怎么办?

[17]如果打算[把郑国]送给大叔,就请您允许我侍奉他。 

[18]若,假如。 

[19]不要使民生二心。 

[20]用不着,[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庸,用。及,赶上。 

[21]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地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有。 

[22]至,到。廪延,郑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县北。 

[23]厚,指土地扩大。衆,百姓,这里指民心。 

[24]这句是说,段既然不义,就不能笼住民心,土地占多了就要垮台。这是就“厚将得衆”而说的双关话。暱,通䵒,黏。这里指能团结人。崩,山塌,这里指垮下来,崩溃。

大叔聚,缮甲兵卒乘,将袭郑。夫人将之夫。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共。遂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1]完,修葺,指修城。聚,指聚集百姓。缮,修理,制造。甲,戎衣、铠甲。兵,武器。具,准备。卒,步兵。乘,音圣,兵车。 

[2]人,指武姜。启之,为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 

[3]期,段袭郑的日期。 

[4]帅,通率。春秋时都是车战,兵车一乘有甲士(带盔甲的兵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600人,步卒 14400 人。以,连词。 

[5]诸,“之于”的合音字。

[6]古人以干支纪日,五月辛丑,即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7]奔,快跑。出奔,指逃到外国避难。此句后面略有删节。 

[8]寘,音治,放置,安顿,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郑邑名,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 

[9]誓之,向她发誓。 

[10]黄泉,地下的泉水,黄色,这里指墓穴。这句等于说这辈子咱们不见面了。 

[11]之,指寘姜氏于城颍并发誓事。

颍考叔为颍谷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颍考叔曰:“问何谓也?”公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地及泉,而相见,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1]颍考叔,郑大夫。颍谷,郑边邑,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封,疆界。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2]有献,有所献。 

[3]舍,放着,后来写作“捨”。 

[4]小人,颍考叔自己谦称。 

[5]我的食物[她]都吃过了。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6]遗,给,这里指留给。之,指其母。 

[7]尔,你。繄,音衣,句首语气词。 

[8]敢,表谦敬的副词。何谓,说的是什么意思?这话怎么讲? 

[9]【语,入声,告诉之,间接宾语。语之故,把缘故告诉他。告之悔,把心里后悔的事告诉了他。语法结构同于“语之故”。

[10]您在这件事情上忧虑什么呢? 

[11]阙,通“掘”,挖。 

[12]隧,用如动词,挖隧道。 

[13]谁说不是这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然,代词,指黄泉相见。 

[14]入,在这里与下面的“出”互文见义,即笼统表示庄公和姜氏进出隧道。赋,赋诗。这里是庄公所赋的诗的一部分。

[15]泄泄,音异,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乐的样子。 

[16]从此作母亲作儿子还和当初一样。

君子曰:颍考叔,孝也。爱其母,及庄公。诗曰:“孝子不,永尔类。”是之谓乎? 

[1]君子,作者的假托,《左传》中惯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2]纯,笃厚。

[3]施,音异,延,扩展,等于说“扩大影响”。 

[4]见《诗经·大雅·既醉》。孝子的孝没有穷尽,永久把它给与你(指孝子)的同类。匮,尽。锡,赐,给与。

[5]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其,表委婉的语气词。是,这个,作“谓”的宾语。之,代词,复指“是”。


【常用字详解】

一、克。

①:能够;胜任。

〈例〉:凡昔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匪斧不克。(《诗经·齐风·南山》)

②:战胜;攻下。

〈例〉: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钱,千可以对方,万可以克天下矣。(《韩非子·初见秦》)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西晋·陈寿《隆中对》)

③:完成。

〈例〉:日中而克葬。(《春秋·宣公八年》)

④:克制;克服。

〈例〉:奉公克己,矜恤孤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周泽传》)

⑤:好胜。

〈例〉: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⑥:通刻,铭刻。

〈例〉:谨以克心,非但书诸绅也。(《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克复】①:战胜敌方,收复失地。〈例〉除患宁乱,克复旧都。(三国蜀·诸葛亮《后主出军诏》②:“克己复礼”的省略说法。

【克胜】①:好胜。〈例〉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汉·班固《汉书·匡衡传》)②:克敌制胜。〈例〉驱此辈战,欲其克胜,难哉。(元·刘祁《归潜志》)

【克已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例〉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

二、叔。

名词

①: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叔排行第三。〈例〉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②:叔父,父亲的弟弟。〈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晋·李密《陈情表》)

③:丈夫的弟弟。(例)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战国策·秦策一》)

动词

①:拾取。〈例〉九月叔直。(直:麻子,可食。)(《诗经·幽风·七月》)

形容词

①:衰;末。〈例〉三辟之兴,皆叔世也。(《左传·昭公六年》)

②:通“淑”,美;善。〈例〉忆尔才名叔,含凄意有余。(唐·杜甫《汉川王大录事宅作》)

【叔季】①:幼年时。〈例〉始乎叔季,归乎伯孟,必此积也。(《淮南子·缪称训》)②:末世,国家衰乱将亡的时代。〈例〉世叔季而且然,知休明之景运。(宋·朱熹《白鹿洞赋》)

【叔郎】丈夫的弟弟,小叔子。〈例〉刘氏丧亡,抚养孤弱,叔郎整,恒欲伤害侵夺,分前奴教子、当伯。(南朝梁·任彦《奏弹刘整》)

三、启。

动词

①:开启;打开。〈例〉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魏学洢《核舟记》)

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清·方苞《狱中杂记》)

②:萌芽。〈例〉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

③:陈述;禀告。〈例〉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启:昨日蒙教……(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④:开始。〈例〉齐亡之迹,启于是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

⑤:开导;启发。〈例〉启敝邑之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⑥:开拓;开辟。〈例)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

【启齿】①:开口大笑。〈例〉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庄子·徐无鬼》)②:发言;开口。〈例〉发言启齿,事朕三十载,遂无一言论国家得失。(《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启居】跪和坐,指安居。〈例〉王事多难,不追启居。(《诗经·小雅·出车》)

四、语。

动词

①:告诉。〈例〉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②:对……说。〈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郑庄公从小不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所喜爱,从弟弟出生后更是如此,越来越被嫌弃。自己慢慢懂事,当得知自己这个亲妈要把自己继承人的身份剥夺去的时候,他又是什么心情?

父亲去世了,亲妈立刻要求给弟弟封一个军事重地。能不封吗?自己手中的权力并不稳定,羽翼并不丰满,只能同意,不得不这样做了。

三十五岁,这根扎在他心头几十年的刺终于可以拔掉了,可是拔掉了自己心里就痛快了吗,未必。

人生百态,其间的纷杂又岂是只言片语便可以解释清楚的?说到底,哪有半分的亲情的影子?赤裸裸呈现出来的,就是谋权!春秋无义战,灾祸正是因为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才接二连三的发生的。

别人做了违背道德的事,但是这不是你做背德之事的理由。正如我欺骗了你,不代表你必须也得骗我,从我这里骗回来,更不代表你再次欺骗我的行为是对的。

读史使人明智。要知道,太阳下面没有什么新鲜事。

以上。

相关文章

  • 古代汉语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前722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 读《郑伯克段与鄢》有感

    读《郑伯克段与鄢》有感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名篇。这件事原来在《春秋》中就有记述,不过只有简单的一句:“...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郑武公的妻子姜氏生下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孩子。 姜氏在生庄公时,是脚先出来,这样的情况是难产。这让姜氏很是惊讶,所以姜...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话说郑庄公早年娶了个妻子叫武姜,这个武姜给庄公生了两个儿子,弟弟名唤共叔段,哥哥名唤寤生,寤生这名比较有意思,为什...

  • 碎语——《古文观止》之偏心眼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记得语文课本上有。在本书是第一篇,王力的《古代汉语》教材里文选第一也是它。它在《左传》的地位...

  • 漫谈《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 “全能型自恋”及“自恋性暴怒” 以前看“郑伯克段于鄢”,无不赞同庄公,并为他的隐忍和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 重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小时候看小人书《东周列国志》的时候,就看过这个故事,一直厌弃共叔的贪婪无谋,对武姜的偏心任性感到愤恨和不解。后来,...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改写

    春秋初期郑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个奇妙的故事。我们姑且称它为多行不义必自毙。 我是寐生 我出生那天城中已下了整整...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题

    -------一个奇葩名字引发的血案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可是在中国古代,起名字...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春秋》醒世明如鉴,《左传》详述细而繁。 精描细绘形象好,郑伯克段京至鄢。 来龙去脉线条清,起因结局于发展。 人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mo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