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陈默老师讲,在学习教育方法之前,我们要先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确实,没有目标,没有“道”,具体的教育行为就容易偏离。
比如社交,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一个不能从社交中得到快乐的人,未来怎么能幸福呢?
也许有朋友会说,社交的重要性,现代家长谁不知道呢?
小婴儿还在妈妈怀里的时候,来客人了,我们就会抓起他的小手,教他打招呼。
等到会走路了,开始混小区游乐场了,家长们更是如临大阵:要分享、要有礼貌、要守护好自己的边界…...
但恰恰是这种“如临大阵”,造成了孩子们的社交焦虑。
女儿小的时候,我是充分发挥复盘精神,每次出去玩了回到家,我总要“指点指点”:“芒果小朋友话还没说完,就被你打断啦,下次不能这样哦”、“下次我们带一些溶豆去跟小朋友分享吧”
慢慢地,我发现女儿开始有些紧张,放不开。
回想我自己,也是一个资深社恐人士,最怕的就是过年打电话拜年。爸爸会全程盯着我们打电话,电话一挂就开始了:“你边说边笑啊,你看你痛苦的,谁家那谁人家多会说……说点吉利话撒,白读了那么多书……”有时候,我们发个短信拜年,他也要反复点评,哪句话说的不好,谁家孩子说得好……今天听了陈默老师的课,我可算知道为啥我这么害怕社交了。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孩子能够放松地融入群体,那么,一定要注意,不要去评价孩子的社交行为。
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如果总是想:我要先迈哪只脚呢?我脚的哪部分先着地呢?那一定没办法走得轻松。
社交也是一样,当我们拿着放大镜去考量每一个行为时,社交这件事就变得非常累。
即使孩子真的有一些需要改进的行为,也要相信外界的反馈,会让孩子自己学会修正。比如,他自己会发现,分享的时候很快乐,不分享的时候玩的不开心。
当然,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很严重的社交问题,那么我们当然需要帮助他共同去解决。
记住,我们是支持者,而不是评价者。
我们总是以为,让孩子会社交,就是教给他很多社交技能。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护孩子的社交本能,让他顺其自然地享受社交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