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世界2049》简评

作者: 何建博桑 | 来源:发表于2017-11-01 23:49 被阅读40次

    title:"银翼杀手2049简评"

    与前作比较

    要谈论《银翼杀手2049》,就不得不先拿它与前作——1982年的《银翼杀手》——做比较。

    总体上来说,虽然时间设定是前作故事发生的30年后,但从整个世界场景的搭建上并没有多大的进步,除了更立体的广告牌,更先进的复制人测试系统以及更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因为对于30年的时间跨度来说,按照摩尔定律,科技发展不可能只进步了这么一点,即使中间发生了“大断电”事件,可那也只是毁坏了数据库,不至于让科技发展的指数曲线下降得太厉害。也可能是创作者太忠实于前作了,以至于丧失了太多想象力。

    由于前作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能够创作出那么一部极具后现代赛博朋克风格的科幻影片,的确是很惊人的,但是在今天这个已经部分后现代化了的社会现实面前,续作完全继承了前作的风格,无疑只能算中规中矩,甚至有点过于致敬的味道,无法让人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至少现代观众都是经历过很多超级科幻大片洗礼的,其中不乏《星际超越》这样惊艳的科幻作品。所以,本次续作至少在制作风格上似乎想要特别打动人,确实有点难。

    前作《银翼杀手》在主题方面主要探讨了什么是“人”的定义,当复制人与人日益趋同时,人与复制人的界限在何处,人又如何处理与复制人的关系等核心问题。而《银翼杀手2049》在这方面似乎也无多少创新,继续以这个问题为核心,只不过这次扩展到了复制人有了“繁殖”能力这个设定上。另一个不同点是,如果按照鲍德里亚对“拟像的序列“论述,前作中的复制人似乎还是人的拟像,而续作中复制人已经成为了“拟真”,“more human than human”(比人类更具人性),这点还是值得注意和肯定的。

    从叙事上来说,续作似乎比前作更加沉闷,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激情的浮躁社会氛围下,导演以“慢”来挑战观众的观影体验,确实也是有一点任性的味道在里头。甚至从商业性上说,有点不负责任,从影片上映以来的票房表现上可见一斑,不过如果将它放到时间的长河中来看,恰恰这样的慢也许能让它在历史中绽放出一些光辉。

    戏剧性

    本片的叙事基本遵循了倒V字形的古典模式叙事结构,从主人公的一次日常猎杀任务出发,然后发现了一些异常线索,继而一步步引出了更多的秘密和人物关系,主角的心理状态逐渐转变,然后逐步去寻找真相,到最后知道了真相,然后做出了抉择,解决了冲突。基本上是经典的好莱坞叙事方式。

    但是,就细节上来看,整个影片的节奏多少有点失调,160多分钟的时长,再加上影片沉闷深邃的基调,没有定力的观众真的很容易分心和瞌睡。当然,这里面有导演强烈的个人叙事风格,前面也提到了,导演钟爱与用“慢”来表现故事与人物的张力,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但是,这种情怀可以实现的前提是演员具有极强的把控力,才能把这种“慢”所带来的副作用(沉闷)消解掉,才能让观众被演员的表演所吸引而不至于陷入等待的烦躁。这恰恰是我要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本片的表演部分。

    可以说,上面说的导演的那种诉求恰恰毁在了对演员的过高期望上。当然,高斯林是一个合格的演员,但也仅是合格而已,在本片中,他还是比较缺乏更有层次的表演,尽管故事设定上,人物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身份认知危机以及心理转变,但在表演上,去并没有赋予这个人物成长后的更多表现力。其他几个人物也是,中规中矩,表演没有太大的亮点。全剧最好的表演我反而觉得来自与反派女复制人露芙,在华莱士杀死新生复制人的那场戏中,她的表演真是可圈可点,还有最后阶段在水中打斗挣扎的那一段,也很精彩。

    当然,最后男主身份的反转确实处理的漂亮,我也吃了一惊。当时还在纳闷为什么制造记忆的女孩看到男主的记忆后会哭泣,直到那位老妇人提到那个孩子是个女孩时,我才和男主一样,恍然大悟。前面基因数据造假时的男女性别铺垫做足了引子,让大家都以为男主就是那个孩子,后面的剧情也似乎一步步印证着这个猜想,直到发现被骗,在科幻片中体验了一场精妙的悬疑戏份,这种感觉还蛮棒的。

    另外一段比较让人入戏的大概就是那段虚拟女友与真人合体的情节了,这一段情感戏也处理的很细腻,在影片放映到五分之三的时候,让男女主人公情感以这样一种兼具现实和未来美感的方式进行升华,即起到了对整个剧情起承转合的目的,又升华了对主题的阐释,同时也是在以前的科幻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的表现方式,这是一个令人映像深刻的片段。

    思想性

    人与他者的边界

    如何定义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哲学和科学难题。由于人本身作为主体性,在认识自身时必须将自身作为客观对象,这无疑就陷入了一种困境。但是即便如此,古往今来,还是有许多人试图给人下一个定义。

    所谓下定义,即寻找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边界,这种边界一定是在与他者的交互关系中确定的,所以对人自身的定义必须要准确到找到人与他者的本质区别。

    比如,以前会说“人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试图来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但是后来发现,黑猩猩也会制造使用工具,那么以是否会制造工具来界定人的观点就以失败告终。

    在前作《银翼杀手》中,对复制人的猎杀实际上不被看成是杀人,因为人类认为复制人不是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分是复制人没有自然记忆,而只有被植入的记忆,所以它们不具备人性,另一部著名科幻作品《攻壳机动队》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当人的全部记忆通过电子脑的形式注入一台完全由电子机械义肢组成的躯体后,这个混合后的产物到底算机器还是人?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隐含的命题:人的精神形式和物质形式是否是可分离的?如果是,它们各自对于人的意义又是什么。

    当然,这些问题要认真探讨的话可能会在耗费无限多的文本后依然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可是这又是我们永远无法逃避的思考命题。

    说回这次的续作,作品在前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如果复制人既具有了与人一般的寿命,还具有了繁殖的能力,意味着他们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与人趋同,而且有了与生俱来的记忆和灵魂,在精神形式上也与人无二,那么这时他们算不算人类呢?

    当男主错误地确定自己就是那个胎生的复制人时,此时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情绪爆发,因为这意味着,在他的世界里,他认为有灵魂的是人,没有灵魂的是机器,而发现自己是胎生这个事实就意味着,他曾经有可能杀掉的是人,而不是机器。而杀人在人的设定里是与法律和道德相违背的。由此他对自己之前的行为的正确性和合法性产生了怀疑和懊悔。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影片的创作者所持的观点也是在于是否有灵魂是人与复制人的界定点。

    也许这个问题,用后结构主义者们惯常用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吧,观众自己才是那个答案。

    与虚拟人的爱情

    在本片中,虚拟人是比复制人更低级的一种存在,因为它们只有大脑而没有躯体,完全靠电子设备才可以显形。

    而在这种前提下,作为一名复制人的男主却和作为虚拟人的女主产生了与人类情侣间无异甚至更为纯洁的爱情。这就又带来一个问题,不仅是复制人与人的界限被模糊掉了,连更低一级的虚拟人与人的界限也被模糊了,甚至影片表达了虚拟人“more human than human”(比人类更具人性)的这样的观点。

    以前,我认为机器人不会发展出人的智能,因为人会犯错,而机器却不会(程序员的bug不算),但是当阿尔法狗运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不断在自我博弈中认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得到不断进步,趋于完美,我的第一道防线被击溃了,然后我又认为机器不会发展出感情,然后越来越多的智能助手的出现,加上未来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结合,我越来越质疑自己的观点,也许等到那个奇点来临,我的第二道防线也会崩塌。而我还有第三道防线,即人性是善与恶的矛盾结合体,而机器人的道德判断力将会是单一的,向善的(因为人类一定会这样设计),但是我不知道科技的发展会不会也打破这一设想,如果真的做到了,那么银翼杀手系列影片中的一切可能真的会成为现实。

    到那时,类似siri或者微软小娜这样的智能AI会不会已经可以完全理解人的情感和思维模式,完全可以用人的思维和语言与人交谈,并且她们会更睿智,更幽默,更善解人意。那么那个时候,我们人类和这些超智能AI是否也会产生爱情,就像本片中的男主和女主一样?

    其实,这个主题已经有另一部科幻影片《她》探讨过了,我想,到那时候,剩男剩女的问题大概会更严重了,因为大家都有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完美男友和女友,谁还会去现实中寻找另一半呢?不过另一种可能是,当我们认识到完美并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求时,会不会再次重归于现实?

    本片中这段爱情还隐含了另一个命题:柏拉图式的爱情与灵肉结合的爱情到底哪个更好。

    这也正是那段“双壁合体”的戏份真正要探讨的问题。在那之前,男主和女主由于物质形态的不同,几乎就只是精神伴侣,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但是女主还是敏锐的观察到了男主对真实女性肉体的渴望,所以安排了这场合体仪式,以求与男主达到灵肉一体的情感状态。

    而就我们的现实来说,不久之后,超级智能AI助手会不会与今天已经很成熟的实体硅胶娃娃合体,然后真正出现人与物之间的灵肉之爱,我们不得而知。

    人类与复制人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前作,还是本次的续作,人类对待复制人的态度都是以奴役为主,如果他们产生了反抗,那么就让他们“退役”(猎杀)。

    其实,在前作中,复制人只有有限的记忆植入,并且只有四年的寿命。那时的复制人渴望拥有更长久的生命,所以才造反,在得知无法获得满足时,甚至做出了“弑神”之举。但是后来连锁八型有了和人类一样的寿命,人类开始大规模屠杀复制人,注意,之前只是猎杀做出反抗的复制人,而到这里已经是不论青红皂白,一律屠杀了,这才促使复制人们制造了“大断电”事件(详情参考本片先导短片《2022:大断电》)。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引用我曾经在某处看到过的一段话:

    他者的存在,他者的在场,对他们自身信仰的所谓普适性造成了威胁

    其实,这种情节不难理解,这和中世纪宗教狂们迫害异教徒的理由是一致的,就是因为这些不同者威胁到了它们自身信仰的普适性,从而有可能使得他么的行为合法性受到质疑。

    片中大反派华莱士就是这一类人的代表,在政治上,他们无疑是右倾的,他们崇尚集权,重视等级,渴望权力。在本片前导的三部交代背景的小短片中,有一部《复制人的黎明》里有一段,就是这个华莱士为了让人类委员会相信自己造的复制人极其听话,命令自己的复制人自残自杀的情节,这一段充分表现了这些人隐藏在文明外衣下野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本片中他的表现也再次揭露了其残暴的本质。

    有趣的是,现实中的人们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智能机器人也是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它们将会极大地解放人类的劳动力,并且有可能成为人类优秀的助手和朋友,而另一类则担忧他们超越人类后反过来控制人类,奴役人类。

    前一种是政治上的左派分子和中间温和派人士,他们是乐观主义者,认为人类会控制住局面,而后一种则是右派分子和保守主义者,他们害怕现有秩序的改变。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人,他们几乎都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来讨论这个问题的,但如果科技真发展到了本片所描述的那样一种状态,人类中心主义自身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到那时候,也许在处理人与复制人的关系问题上,将会出现更多的不同角度的观点。

    即使我们给予了复制人肉体,思想,爱的能力和人类一样的寿命,如果我们还是把他们当做生产之物进行奴役,那么我们自身的人性将会何去何从?

    下面摘录《2022:大断电》中的一位复制人的一句话结束思想性部分的讨论:

    we may live longer than old NEXUS,but live doesn't mean living,I’m for living,that's what we flight for.

    翻译:我们比旧型号获得了更长的寿命,但寿命不是生命,我们必须为了生命而抗争。

    或译:我们比旧型号活得更久,但活着不是生活,我们必须为了生活而抗争。

    艺术表达

    视觉表达

    在视觉表达方面,继承了前作的风格,本片整体上呈现了一种未来主义的末世景象,大部分镜头都发生在晚上、阴暗的房间、地下室等等,即使是白天的戏也是像垃圾场、辐射区这样混乱或荒凉的地方。

    片中使用了一些大远景的镜头来表现未来城市的全貌,在这些镜头中,大都是被浓雾缭绕,让人分不清远方是什么,正如片中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不确定一样。

    色调方面,除了黑色、灰色外,其他用色以冷色调为主,充分印证着由科技构筑起来的未来社会的无情与冷酷,唯一大量使用暖色调的地方是记忆制造师的实验室,虚拟的一片森林充满了生命力,而虚拟的生日party则充满了温情,很可惜这些都只是虚拟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设置既暗含着“这位胎生的女孩可能是人性唯一的希望”,又暗含着“这种希望很脆弱,可能只会是一场春梦”这样的意味在里面。

    另外,片中的两场亮色调的雪,都是在实验室外,一场是男主误以为自己是那个胎生复制人之后,在雪中开始感觉到自己的灵魂是纯洁的,而另一场则是在最后男主自我牺牲成全了同类后真正在人性上达到了纯洁之境后,两场雪都很好地映衬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而在构图方面,本片大量使用了门、窗户、楼梯等布景,试图将片中人物挤压限制在一个有限空间内,也从侧面反映出人物所处的世界是多么的压抑和缺乏真正的自由。

    在运行性方面,本片在动作戏方面还算克制,可以说是少而精,而运动镜头也不是很多,大多数时候,镜头都是跟随着人物进行缓慢运动,正如前文所说,这可能是本片导演的一种情怀和偏执吧。

    听觉表达

    本片中的配乐可以说是十分低调了,完全融入了背景和剧情,如果不特别留意的话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如果把它去了,影片顿时就会崩塌。

    在科幻片中使用电子合成音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前作中也运用了电子乐来烘托赛博朋克的氛围。而具体到本片中,电子合成乐虽然不是正统的古典音乐,没有使用正规的乐器,而是使用合成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合成器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超越其他乐器的乐器,其自身已经由“拟像”变为了“拟真”,而由其合成的音乐虽然不如传统意义上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那么“正统”,但其却丝毫不缺乏音乐的“灵魂”,这种境况与片中的复制人是何其相像啊!

    本片的特色是其主题音乐,只用了四个音符来合成简单的旋律,剧编曲作者说是为了映射片中女主说的“人的DNA是由四个符号构成”这句话,而作为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低沉和神秘,这种神秘与男主逐步找寻谜底的节奏是一致的,而这种低沉则给人一种深邃和紧张感,可以说是与影片整体想要表现的风格和氛围也是一致的。

    商业性

    可以说,本片在商业上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它本身加入了太多的人文思考和先锋的艺术表现形式。

    商业的本质是满足市场需求。

    当前的市场需要的是怎么样的影片呢?不是这种让人思考的很累的人文科幻片,而是轻松愉快的喜剧片或者能刺激肾上腺素的视听大片,或者粉丝情怀片。

    当然,我们不能在主观上去责怪观众的欣赏水平。

    造成这种需求的根源还是经济的,尽管最近以来全球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是,人们也感受到了越来越沉重的生活压力,当然,这里面也有消费符号对普通人整个人生存在价值的解构和对整个社会关系的重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同时也是一个动荡年代,这种动荡不是社会性的,而是个体精神层面的。

    所以这个时候,人们需要的是对这种压力的释放和缓解,这也就是消费狂欢和娱乐至死现象不断滋生的内生动力。

    类似本片这样去探讨未来人类命运的影片,只能给少数人带来思考的快感,却只能给大多数带去压抑和烦闷,所以难免会遭冷遇。

    不过,在商业上的失败,并不代表什么,因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

    人类历史上那些真正伟大而被人类自觉传承下去的东西,大多数都不具有商业价值,而无一不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就电影来说,1940年的《公民凯恩》,1982年的《银翼杀手》,1994年的《大话西游》无一不是这样的作品,历史会发现他们真正的价值,像这种作品,不用苛求于其一时的商业表现。

    结语

    为了写这篇文章,前前后后看了四五遍影片,可是一是鉴于篇幅有限,二是自己在电影鉴赏能力上的欠缺,作为一名业余的科幻爱好者,对这样一部作品,也只能做这么一篇简评了,其中夹杂了一些自己很不成熟的想法和观点,请读者朋友多多包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银翼世界2049》简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vn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