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需求的背后,都涉及到用户的真实情感:快乐、欲望、认同...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在当前互联网大发展时期,随着基本需求的慢慢饱和,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人情感方面的满足,从工具产品到社交产品,无一不满足了使用者的某些情感,美图满足了用户的爱美虚荣,知乎满足了用户与他们分享,被人认同的心理...理解需求,挖掘情感及其重要。
1.需求
身处互联网,接触到最多的估计就是需求了,登陆注册离不开需求;购买东西离不开需求;看视频离不开需求;保存文档依然还是需求...任何人都能讲出需求。何为需求?简单理解就是生活中还有一些事物未满足一类人,于是便产生了需求。而这个需求的群体必须有一定规模,不然并没有经济效益。如果产品都没有满足用户的需求,又何必希望有用户来使用。
而针对需求的分析将其总结成6个关键词:
who,when,where,what;how and why。
即什么人(一定数量群体)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景下做了一件什么事;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若是已经上线的产品,可以根据该原则还原下产品的使用场景,优化其中不适合使用的部分,不断迭代直至满足用户需求;若只是心中有个概念,可以通过该方法发现用户还未得到满足的需求目前是怎么进行操作的,从而生产出自己的产品,从0到1。
以之前比较火的直播类产品为例还原场景:
小明(90后代表)在下班回家后,大概晚上8.9点钟的时候,在洗完澡吹完头发后舒服地躺在床上用ipad通过某直播应用打开了他最喜欢看的某游戏主播的直播间,看着该主播打游戏并时不时发了些弹幕。而主播正巧看到了小明的弹幕也会进行相应互动。
那为什么小明要看直播呢?因为小明喜欢这个主播的直播,且前提是该直播平台还有很多其他的主播。
2.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果问“为什么”只得到喜欢这个主播直播的答案,那么该需求并没有深入到点上,因为还有那么多的直播为什么偏偏看这一个呢?为什么只有这个主播直播满足了小明。
所以我建议多问几个为什么:
1.问:为什么小明要看直播?
答:因为喜欢这个主播的直播。
2.问:为什么小明喜欢这个主播的直播呢?
答:因为这个主播和小明玩的是一款游戏。
3.问:那为什么小明不看其他主播呢?
答:因为这个主播和观众互动特别有意思。
4.问:为什么会觉得有意思呢?
答:因为小明也能发弹幕。
5.问:为什么小明要发弹幕呢?
答:因为互动让小明得到了认同。
因此现在我们知道了,希望得到认同才是小明的真实情感需求。不是直播满足了需求,而是直播能让小明得到认同(前提是直播的内容感兴趣)。所以得到认同才是小明使用该直播产品和看该主播的最本质的动机。当该主播是以美女主播为开头,内容为热舞时,可能最后的结论是偏欲望方面的(在意一些偏性的点)或者是炫耀方面的(给主播发大礼物)。
如果此时有某一产品(并不一定是直播)能够更加满足小明得到认同的心理,我们只需要小小的诱导,就能让小明从原有的直播平台离“家”出走。说到底小明有时孤独的内心需要和他人互动。
3.不同的情感
打开直播类的应用,你会发现直播的内容有游戏、活动、体育和舞蹈等等;每个直播间里面又可以发弹幕、送礼物,根据送的礼物贵重程度在主播界面上有不同的显示,且还能让其他用户看见。无论是多类内容还是各种功能,究其根本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某种情感。同时内容和多功能间的配合,可以满足用户内心的多个情感。
情感可以分成三个种类
第一种: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第二种:追求希望,逃避恐怖;第三种:追求认同,逃避排斥。
该直播平台,首先从内容上,同一款游戏,抓住了小明的兴趣;其次小明可以通过发弹幕和主播、其他用户产生互动,得到认同。而弹幕的屏蔽机制,一方面是控制正当言论;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人身攻击类言论降低用户的被认同感。当然如果小明是个土豪,也能从送礼物中看到炫耀的情感。
因此产品设计上要抓住使用者的情感动机,内容上要多重多样,如Instagram照片类型各不相同,不同类型的照片可以引起不同类别用户的兴趣;功能上要有针对性,如facebook的点赞评论,满足了用户被认同和炫耀的心理,无论是自己点赞他人还是被他人点赞。
总结
为解决用户急切的心理,因此才从“我要一只更快的马”思维定式中跳出,生产出了车甚至是现在的飞行工具,因为快才是这些工具的本质,而不是“更快的马”。产品设计的原则要根据用户的真实需求,而用户的真实需求背后总会涉及到对应的一种甚至是多种情感。只有明白了用户的真实情感,才能更好的把握需求,以满足情感为前提下设计出对应的功能,让每个功能做到有理有据。并且才能知道为什么用户不用你的产品?为什么用户会用你的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