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不太相信,我们的大脑其实并不擅长思考。
认知心理家说,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是用来避免思考的。
这和我们的本能十分相符:趋利避害。
大脑真的能不思考就不思考。
你看我们打字、打游戏。手指熟练地在键盘上飞,我们思考了么?没有。我们最初就是将键盘上字母的位置强硬记下来,然后多练习一段时间,熟练以后大脑就停止思考了。
思考是为了不再思考。开车也是,从最初的那么几次紧张操作,到后来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开车。
思考的信息取自环境和长期记忆
大脑这么不爱思考,我们是怎么活着的呢?
我们活着全靠记忆。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考有四大要素:环境、事实记忆、步骤记忆、记忆空间。
大脑就是通过这四大要素展开思考的。
首先,它从环境里提取一部分信息,就好像我们做一道代数题:(a+b)*c。
你首先要看到这道题是什么;第二步你会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分配法,去比对它是否适用;第三步你要知道做题步骤:a*c+b*c;而这些过程就需要在记忆空间里进行。
就像我们做菜一样,环境是买回来的食材,被我们长期储备的知识是烹饪方法和烹饪步骤,记忆空间就好像是我们的工作台,一切操作流程都要在这个工作台上进行。
你看,如果少了一步骤,思考就十分困难。
比如,在环境里提取不到我们可用的信息,做菜没有食材,哪能做成菜?
比如,我们脑海里没有烹饪方法和步骤,我们可能需要很多时间去摸索:查资料、看视频等。
或则我们储备的烹饪知识很少,那我们就只能做出比较简单和单调的菜肴。
最后,如果我们的案台太小,制作过程就很憋屈,也会给做菜带来麻烦。
四年级掉队现象
认知心理学认为,不要小看事实性和步骤性记忆,它们优先于逻辑分析能力。
在小学有一个普遍现象:四年级掉队现象。
小学1-3年级学习内容主要是字词的发音和认读,4年级以后学习重点就像成段成篇的理解上转移。
而理解的基础就是大量的背景知识。这个时候那些拥有更大词汇量和更广知识面的孩子就会占有巨大优势。
这时候,孩子们间的距离也就开始出现,并开始拉大。
学习具有加速度
差距一旦开始,就会越拉越大。为什么呢?
就好像“马太效应”一般,好的越来越好,差的永远都差。
因为那些拥有强大事实性知识背景的孩子,更容易理解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
比方说,A同学的背景知识有80%,B同学的背景知识只有50%,那么很不幸,当我们接触一个新知识,A同学就有80%的理解力,而B同学只有50%的理解力,显然A同学会学得更快,于是他越学越多,越多越快。
这就是学习的加速度。
记忆避免思考,也加速思考
那我们该怎么利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帮助我们学习呢?
增加背景知识,扩大记忆空间。
这就意味着,学习真不是可以走捷径和能投机取巧的事情。
该背的得背,该记的得记。只有记住死的,才能将死的盘活。
学习能带来最大认知价值的事实性知识。
我们不是单纯的建立事实清单,然后分散地强记;而是建立知识体系,运用到实践中去。
培养阅读的习惯
大量阅读,从喜欢的开始,从适合自己的开始。
尽量涉猎,浅获偶遇。
知识点那么多,我们不可能个个都要了解。但泛泛的知识,总比没有强。而知识的获得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也能获取从前并不熟知的知识。
学习要趁早
很多父母,甚至专家都觉得学校传授的知识太枯燥。我们更应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就连爱因斯坦都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可是认知心理学却认为,任何想象力都需要有事实性知识做支撑,知识️️应先于想象力、逻辑分析能力。
爱因斯坦还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其实光凭兴趣,我们很难坚持很久。我们终究要与那些枯燥、干瘪、坚硬的知识点和概念相遇,与其一次次地放弃,不如早早地遵从大脑的认知原理,一点点攻克它们,体验一下学习的加速度,一飞冲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