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追风筝的人》开始的时候镜头很轻快,阿富汗的孩子们在放风筝,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的忠诚仆人哈桑赢得了风筝,哈桑为少爷追那只赢取的风筝时说了一句十分令人动容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电影中,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是无条件,而阿米尔心里对这份友谊的感情却很复杂:在人前他不敢承认哈桑是他的朋友,甚至在阿塞尔一伙人意图欺负他们时,阿米尔都怯懦地选择后退,全靠哈桑的勇气和他手上的弹弓,才暂时吓退了他们。
哈桑就像一面镜子,每一次的出现都在提醒着阿米尔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失败和懦弱。因此,对于哈桑,他是既讨厌又喜欢。他喜欢和哈桑一起放风筝,哈桑也喜欢听他讲故事。而哈桑身上的勇敢,阿米尔知道自己达不到,也对此很难释怀。
哈桑的单纯,勇敢以及对感情的忠诚很让我喜欢,然而,现实中这样的人应该很少吧。面对朋友的无理指责、背叛和为他付出代价地一次次背黑锅,真的有人愿意一直忍让到底,且毫无怨言吗?于我,也许可以忍让一次两次,然而,事情若总是这样,那我只能选择冷冷地转身了。(这也反映出我里面的罪,缺乏耶稣说的那种宽容之心,你的弟兄得罪了你多少次,只要他真心认错了,每一次你都要原谅他。然而,我现在的爱心还很小,这样的忍耐和宽容十分挑战我了。事实是,我欠别人5000两,耶稣替我还债了,使我一身轻松。然而别人只欠我50两,我竟不愿意宽容 ……)
当哈桑独自一人去为阿米尔追逐那只胜利的风筝,不幸被阿塞尔一伙堵住时,他说阿米尔是自己的朋友,于是,他宁愿选择接受那伙人的羞辱也不肯交出风筝,因为他始终不愿背弃他对少爷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
看到那一幕,特别心疼哈桑,同时为阿米尔的懦弱而气愤!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关系,我觉得他们的感情里更多的是哈桑“一厢情愿”的忠诚,因为阿米尔根本没有把哈桑看成同样重要的人。这样说也许不合理,在任何关系中,若双方心里都有个计算器在追求平等的重要性或同样的付出与得到,那这跟交换有啥区别呢?也许总要有一方愿意更多舍己,主动去维护这段关系。但是,另一方的回应不能总像阿米尔那样,否则,就是把对方永远置于冰窖里了….
多年后,功成名就的阿米尔接到拉辛汗的一通电话,拉辛汗要他回到动荡不安的巴基斯坦去完成一件必须的事,他说:there is a way to be good again ! 原来,哈桑的儿子被塔利班逮住了,他需要去解救他,并把他带回美国。
巴基斯坦之旅很坎坷,阿米尔甚至差点就死在塔利班那里了,还好索博尔用弹弓(还是当年阿米尔送给哈桑的生日礼物)打中了安塞尔的一只眼睛,二人才得以幸运逃脱。
电影结尾时,时光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阿富汗。阿米尔带索博尔去放风筝,俩人一起割断了“竞争对手”的风筝,此时,阿米尔为索博尔去捡那只风筝,并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也许,阿米尔想通过这样的方法弥补当年的遗憾与懊悔,但是,这真的有用吗?当年那条路上的秘密,他依旧不敢说出口,除了拉辛汗知道外,他的妻子甚至都不知吧。如果他真的释放了,通过自己的方法完成了对过去错误的自我救赎,那为何他不敢告诉如今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呢?是否在他心里,这样的错行一旦犯下,真的无法再弥补了?
so,人真的能自我赎罪吗?
若能,耶稣基督就无须上十字架了!
人之所以产生罪恶感,是因为有个律在提醒他,你做错了。而人心里的这个律,在神造人的时候就放在他心里了。即便是没有信耶稣的人,也有“良心”在提醒他。《圣经》罗马书 2:14-15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 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所以,人若要从罪恶中得到救赎,就必须仰赖创造他的主。因为人犯罪唯独得罪了神。(《圣经》诗篇 51:4-5“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就像我们做错事得罪了别人,若要从愧疚感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获得你所得罪的对象的原谅才可以,别人对你说再多,你还是无法释怀。同样的,人犯罪了,也是唯独得罪了造我们的主。
可能这样的得罪是有很多表现形式,也许是伤害了别人,或是伤害了自己,但不论怎样,首先我们需要与我们的创造者--神的关系恢复正确,向神认罪,我们的罪就能被耶稣的宝血洗净,我们也才能脱离罪疚感的辖制,获得真正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