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杜威】第三章 思维训练中的天赋资源

【杜威】第三章 思维训练中的天赋资源

作者: 素以为绚兮2013 | 来源:发表于2018-07-18 16:50 被阅读31次
    我们如何思维

    思维作为一个推理过程,要想有合理的发展,主动权在学生手里。老师要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运用能力(就是由随意性思维转向试验、验证式思维),就必须了解学生现有的习惯和倾向,了解教师需要打交道的天赋资源。这些天赋资源指什么?指的是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的思维组成要素。之所以称之为“天赋资源”,是说这些要素在教师的指导之前,不需要创造,只需要引领和规范。
    这些天赋资源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好奇心、暗示、秩序

    一、好奇心
    好奇心:我们有种种向四处伸展的倾向,有新的接触,寻求新的事物,力图改变旧的事物,为了取得新的经验而沉醉于现时的经验,并且不断主动扩大经验的范围。这些各种不同的倾向,概括起来便是好奇心。
    好奇心的三个等级:
    1.身体接触:它是一种生命力的过剩,一种有机体能力丰盛的表现。如老鼠到处乱跑、闻嗅、啃咬;小狗乱碰乱跳;小儿吮吸、敲打、触摸、抛掷。这类活动还不能算是理智的活动。
    2.社会接触:儿童开始学会了向别人求助以弥补自己经验的不足,其背后的动机不过是渴望对他所处的奇妙的世界具有更多的认识。此时儿童不是为了寻求定律和原则,仅仅是为了掌握更多的事实。
    3.智力探索:儿童亲自寻求在与人和事接触中产生的种种问题的答案,此时好奇心超越了机体的和社会的水平,升华为理智的行为。

    好奇心的消失:
    好奇心是天生的,如果不引导儿童的好奇心进入理智的水平,那么好奇心便会退化或消散。一般来说,教师必须搞清楚好奇心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当儿童的好奇心已形成了求知的欲望时,教师必须知道如何传授知识;当儿童的好奇心由于缺乏询问的态度,把学习看作是负担,探索精神大为减弱时,教师必须知道如何停止传授预定的知识。

    二、暗示
    在经验中,没有绝对简单的、单一的和孤立的东西。每一种事物在我们的经验中都伴有其他的事物、性质或事件。

    就“思想”的特殊意义而言,其实是说“它在想”,而不是说“我在想”。只有当一个人试图控制那些决定暗示出现的种种情境,并且肩负任务,去考察随着暗示会出现什么情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把“我”当作思维的主体和源头,才是富有意义的。

    暗示的维度:难易度、广狭度、深浅度
    深度与迟缓:有时反应的迟缓是与思考的深入紧密相连的。为了把种种印象融合在一起,并把它们转变为清晰的观念,就需要有时间。机敏也许只是昙花一现。“慢而稳”的人,不论是承认或儿童,其印象深刻并能储存起来,其思维同那些印象较浅的人相比,有着较深的水平的价值。任何习惯的训练,若只是孤立学生为了长于叙述或显示记住的知识,对真正的问题像在薄冰上滑行,轻轻掠过,都违背了真正的思维训练的方法。

    思维是特定的,不是无差别的,每个人的兴趣点都不一样,用于训练思维的项目也有所不同,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习数学比学习栽培更能发展人的思维。任何学科,如科学、艺术、哲学、手工都可以智能的学科。有人用几何学训练思维,有人用操作实验装置训练思维,有人用音乐训练思维,有人用处理商业事务训练思维。

    三、秩序
    秩序是把暗示转化为反省思维——转化为具有秩序和连续性反省思维。没有所谓“观念的连续”或暗示的连续,便没有思维。秩序也就是思维的条理性,包括思维的灵巧、丰富、深刻。

    如何训练学生的条理性?
    通过实际行动检验推理的方法:1.选择和安排适当行动方式,2.选择对孩子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有条理和持续的活动。
    活动的顺序性关系到连贯性智力的形成。发现和安排活动要注意几点:一最适合未成年人的智力发展;二是最有利于为成年后承担社会责任做准备;三最大限度促进他们养成敏锐观察和连贯推理的习惯。

    总结:思维的品质取决于三个要素:好奇心、暗示、秩序。好奇心关系到思维材料的获取,暗示则关系到思维的灵活性和力量;活动本身虽不是智力型的,但活动的顺序则关系到连贯性智力的形成。要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在学校开展社会化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信念。(摘自授课记录)

    2018/7/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杜威】第三章 思维训练中的天赋资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fa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