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为中国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许皓宜所著。每个情绪、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独特的意义。唯有透过内在自我察觉与外在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拆了在明知情绪存在的状态下还能做出贴近自己内心的选择。
(一)哈哈镜效应
哈哈镜效应即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都是我们心里情绪基调的投射,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
作者讲述了作者一家人前往高美湿地游玩,阳光洒在沙滩上,一只只招潮蟹正背着身上重重的壳奋力前往,模样可爱极了,但是在女儿眼里却是丑恶的鬼怪,一个劲儿的往我怀里钻,想要寻找一个安全的角落。在离开时,在玩耍时互相认识的小朋友们熟稔快乐地聚在一起拍照,而我的女儿躲在我的背后,我这才意识到我的女儿是如此的敏感脆弱。是什么让女儿怕成这样?是什么造成了女儿如此的不安?
仔细想来,可能是因为我时常在孩子面前与丈夫争吵,而女儿站在一旁不知所措,看着两个自己最亲近,最爱的人争执不休。我理解了女儿的哭闹是过去那些没有好好安抚的情感在某些不安的情况下被引发了。每个人都有一面哈哈镜,因过往的喜怒哀乐而不规则地反射与聚焦,内心是快乐的,世界就呈现快乐;内心是不安的,世界就反射出不安的模样。
生命最困难的议题,莫过于如何超越既有的关系、既有的假设、既有的经验,重新创造新的感受、新的可能和新的相信。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因为孩子的快乐取决于妈妈,而妈妈的快乐取决于爸爸。多费点儿心思修复与伴侣的关系,孩子内在的不安自然而然就能疗愈。
这个例子我深有感受,我从小见多了家人的争吵,我很敏感脆弱,对与陌生的人和环境极度不安,感觉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有一次爸爸妈妈吵架,听着听着我就哭了,小时候妈妈总是问我说,让你爸再给你找一位新妈妈好不好?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3-4岁,我见多了他们吵架,两个人又经常分居两地,那个时候没有手机,不能联系,爸爸就像不存在一样,我特别害怕的一件事就是爸爸妈妈谁或者都离开我,一开始我会回答说,不要,我只要你,妈妈说新妈妈不会骂你,还会给你买新衣服和好吃的,我坚定的说我只要你,后来问多了,我会非常生气的哭着说,好啊,不要你了。其实那个时候我的潜在语言是我只要你,请你不要再问我问这个问题了,我害怕,你们离开我,你们谁都不能离开我,小时候我就是非常的没有安全感,害怕这两个字占据了我的整个童年,直至现在。
引用作者的一句话,整理过往不是为了重提伤害,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懂得如何选择,更懂得活出自由。不管你的人生遇到了多少事,等你对它们有了不同层次的理解,你就重新获得了自由。我喜欢这段话,同时也在警醒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