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公冶长篇》通识(四)

《公冶长篇》通识(四)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7-09 08:46 被阅读0次

第十四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一贯提倡谨言慎行,但过于谨慎又会导致犹豫不决,畏首畏尾。这里只是针对季文子而言,并非所有事再思即可。陈天祥在《四书辨疑》中引王滹hu南说:“事有不必再思者,亦有不止于三思者,初无定论也。”又说“夫子之言止是言文子过思之蔽,非谓天下之事皆当止于再思。”

第十五章,是对宁武子的评论。可与本篇第二章的南容和第六章的“乘桴浮于海”参读。宁武子的愚,并非真愚蠢,而是类似于蘧伯玉的“卷而怀之”。在孔子看来,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是君子所为。

第十六章,归与章,是孔子自述在陈思归之意。《史记》记载,当在季康子召冉求回鲁之时,孔子担心门人狂而志大,简而疏略,恐有误于后人,欲回国教授生徒,成就后学,传道于后世。

第十七章,伯夷叔齐章,讲为人处世要不计前嫌。在孔子看来,能做到不计前嫌,不思久怨,对人宽容,就可以称之为仁了。

第十八章,微生高章,孔子论直,直作为“仁”的重要内涵,孔子多次谈及。在孔子看来,别人借东西,有则有,无则直言相告,不需要再借物与人。孔子认为微生高的做法是一种沽名钓誉的行为,不能算是“直”。

第二十四章,《论语》多次记载,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之人。孔子提倡做人要正直坦率,言行一致,不能表里不一。这也是“仁”的重要内涵。

《论语》的编纂者把孔子弟子安排在前,把历史人物安排在后,意在说完现实说历史。但有意思的是,到了第二十四章,《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出现了。左丘明与孔子关系很密切,他们有共同的经历,同其好恶,值得深思。

第二十五章,“各言尔志”章,承上启下,谈孔子的理想。本章与“农山言志”“四子侍座”“厄于陈蔡”等章是相通的,朱子《集注》引程子曰:“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分明圣贤气象在内。本章就是在讲孔子的社会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状态,与“大同”理想完全一致。康有为说:“此明大同之道,乃孔门微言也。”

最后两章,是本篇的总结。

第二十六“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谈到了最后的落脚点,即“自讼”。人修行在我,要内自省,在心中培养仁德。为什么《论语》的编者会将“吾日三省吾身”章安排在首篇,这里又列“自讼”?不管“三省”还是“自讼”,都是内省。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这一篇的用意以及内在关联,就不难看清楚了。

本篇最后的“十室之邑”章,“忠信”与“好学”再次出现。忠信之人有的是,但是真正志于道的人却寥寥无几。联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士志于道”章,不难发现“志于学”就是“志于道”,志于道就是志于仁,就是止于至善。

为什么公冶长篇最后落脚在这一章?其实,孔子文、行、忠、信之学,层层递进,最后的目标还是学,学就是道。孔子追求的善,至善也;孔子之言所闻之道,至道也。

上半篇谈孔子弟子,下半篇谈子产、晏平仲、伯夷、叔齐等历史人物。孔子品评历史,就像孔子作《春秋》一样,不欲“载之空言”,这一篇就是结合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实,从不同侧面阐述“仁”的特征和内涵,揭示“仁”种种表现,阐发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孔子评人论事无不以“仁”为标准

四、小结

最后,用杨朝明先生的话做个小结:

“《论语》的编者把孔子弟子安排在前,历史人物安排在后,意在说完现实说历史。”

“谈历史是为了谈现实,往后看是为了往前看,是为了观照当下。”

“我们在走进《论语》的每一篇时,既要见到树木,更要见到森林。只有看到《论语》的整体或全体,才能更接近《论语》编者的用意。”

五、几点启示

1、通过《公冶长篇》的学习,我们可以将“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原则运用在日常观察言行,识别谁是真正值得相交的仁者。

2、了解孔子、颜子和子路的工夫所在,并明白自己下工夫的地方。

3、《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我们要学会看前人的“气象”。知道有这样一个方向在我们的前方。

相关文章

  • 公冶长篇

    一、 【原文】 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 (1)子贱:姓...

  • 公冶长篇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 ①申枨:枨,音chéng...

  • 公冶长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

  • 《公冶长篇》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出狱以后,孔子将女儿嫁给了他...

  • 公冶长篇第一:孔子嫁女公冶长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篇》,与前四篇有很大不同,因为,这一...

  • 十三亿中国人误用论语中的“愚不可及”

    【原文】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语出《论语》公冶长篇。 知,通“智”,聪明之...

  • 论语·愚不可及的大智慧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语出《论语》公冶长篇。 知,通“智”,聪明之意。这句话...

  • 减肥通识(四)

    远离坏脂肪 今天,如果被问到高血压、心脏病的诱因,即便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脂肪了!” ...

  • 《论语》公冶长篇

    《论语》前四篇是孔子思想的纲要,学、政、礼、仁,即讲个人修养,又讲学问应用,可见孔子注重个人修养,但同时也重...

  • 《论语》——公冶长篇

    选三则来体现孔子对于“入仕做官”的立场:据时势而定,时势达则积极入仕,时势不济则归隐以待。这是不同于道家“消极遁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冶长篇》通识(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gr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