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lang.ref
该包下提供了Reference相关的类,包括基类Reference,三个子类WeakReference、SoftReference和PhantomReference,以及一个能和它们配合使用的类ReferenceQueue。通过使用这些类,开发者可以通过包装目标对象,创建指向目标对象的不同的引用类型。使用这些引用类,并不会阻碍JVM对目标对象的回收。并且,如果和ReferenceQueue配合使用,在目标对象的可达性发生变化时,我们还能得到JVM的通知(确切来说是通过查询与之关联的引用队列感知到这种变化),这可能对我们监控目标对象的生命周期很有帮助。通过使用这种方式,开发者和JVM的垃圾回收器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交互。
目标对象可达性的定义
在JVM中,通过可达性可以判断一个目标对象是否存活从而进行垃圾回收。JVM会从GC Roots(如线程局部变量、类静态变量等)开始遍历,构建一颗引用树,如果不存在至目标对象的引用路径,目标对象将标记为不可达,并在未来进行回收。目标对象某些时刻可能同时存在多条引用路径。对象的可达性主要有:
- 强可达:目标对象至少存在一条引用路径,该引用路径中不包含(不经过)任何的Reference类。
- 软可达:目标对象非强可达,且至少存在这样一条引用路径,该路径中包含(经过)的第一个Reference类为SoftReference;(分为两种情况:1.目标对象为SoftReference中的根;2.目标对象在SoftReference中的根对象的某条引用路径上)
- 弱可达:目标对象非强可达和软可达,且至少存在这样一条引用路径,该路径中包含(经过)的第一个Reference类为WeakReference;
- 虚可达:目标对象非强可达、软可达和弱可达,且至少存在这样一条引用路径,该路径中包含(经过)的第一个Reference类为PhantomReference,且该对象已经执行过finalize方法;
- 不可达:不存在任何至目标对象的引用路径。
对象的可达性是互斥的,从上至下可达性递减;对象如果同时存在多条引用路径,那么可达性由最强的路径决定;
finalize和对象的状态
我们都知道,Object类中有个finalize方法;GC Collector中存在这样一个队列F-QUEUE,在GC首次标记一个对象为不可达时,如果目标对象重写了finalize方法,会将该对象添加至这个队列中,且状态变为finalizable。同时,也存在这样一个后台线程,姑且叫做finalizer-handler,它负责不断的从前面的队列中取出对象并执行finalize方法。一个对象如果执行过finalize方法,状态就是finalized;之后,如果对象的可达性不再发生变化,那么该对象就会被回收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finalize方法中,我们可以改变该对象的可达性,比如重新引用该对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拯救了一个即将被回收的对象,这种情况也叫做对象重生。如下面的代码所示:
public class Reborn{
static Reborn sNewLife;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 {
super.finalize();
sNewLife = this;
}
}
那提供finalize方法的意义何在呢?因为GC只负责内存相关的回收工作,其他资源需要开发者自己释放,如数据库连接、文件句柄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重写该方法,在对象被回收之前,做一些最后的清理工作。但是在使用时需注意:
- 如果没有重写finalize方法,或者重写了但只采用默认实现,那么GC不会将目标对象加入F-QUEUE,而是直接回收对象。
- GC会记录相应的状态,对象的finalize方法在对象生命周期过程中只会被执行一次。因此如果对象在finalize方法中重生了,下一次再进入回收阶段时,不会再执行该方法。应该尽量避免对象的再生,如果非要再生,请不要直接使用当前对象,而是基于当前对象重新构建一个新的对象。
基于以上的原因,其实finalize并不是很可靠。我们不能过度依赖这个方法,其实使用PhantomReference和ReferenceQueue也能达到对应的效果且更稳定,这个后面再说。
介绍完finalize,我们再来说说对象的状态划分。在虚拟机中,对象的状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细分的话还有其他状态,但跟Reference相关的主要是以下这几个):
- Reachable:可达的,这里的可达指强可达;一般而言,新创建的对象都处于这个状态;
- Finalizable:即将执行对象的finalize方法,F-QUEUE中的对象都是这个状态;
- Finalized:已经执行过对象的finalize方法,此时对象可能是可达的或者是等待回收的状态的,因为对象可能重生;
- Reclaimable:可回收的;处于该状态的对象是Finalized的且没有其他强引用的。
- Reclaimed:完成内存回收。
这些状态之间有些是互斥的,有些是能够并存的!比如一个再生的对象应该是Reachable且Finalized的。而一个虚可达的对象是Finalized且Reclaimable的,只要清空引用就能真正被回收。
Reference类如何工作
Reference类的三个子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ReferenceQueue配合使用,在目标对象的可达性发生变化时,如果提供有ReferenceQueue,那么会将该Reference对象加入到队列中。开发者通过ReferenceQueue#poll或是ReferenceQueue#remove方法查看队列是否包含对应的Reference对象,从而可以判断目标对象的可达性是否发生了变化,这方便了监控或是进行其他与对象生命周期相关的处理逻辑。先来看看WeakReference的工作过程:
- 直接将对应的Reference对象设置为null,不会触发下面的处理过程
- 未被处理时,WeakReference#get方法可以返回目标对象的引用
- GC时,一旦检测到目标对象仅为弱可达,无论当时的内存情况如何,会进一步处理WeakReference
- 具体的,GC会清除掉所有WeakReference中对目标对象的引用,即将referent字段置为null,这样会导致WeakReference#get方法将返回null
- 如果目标对象需要执行finalize方法(有实现且未执行过),则加入F-QUEUE,目标对象转到finalizable状态
- 与此同时或之后某个时间,将WeakReference对象添加到对应的ReferenceQueue队列中(如果存在)
- 当我们从ReferenceQueue中查询到对应的WeakReference对象时,并不知道目标对象的命运到底是如何或会如何!这个时候有可能并没有执行finalize方法,也可能执行过了!我们只知道目标对象曾经是finalizable的,可能执行完finalize方法之后,目标对象又重生了**
- 处理目标对象时,会级联处理通过目标对象到达的其他弱可达的对象
@Test(timeout = 10000)
public void weak_reference()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A a = new A();
ReferenceQueue<A> queue = new ReferenceQueue<>();//关联的队列
WeakReference<A> weakReferenceA = new WeakReference<>(a, queue);
a = null;//目标对象a只存在弱引用,为弱可达
Runtime.getRuntime().gc(); //更容易触发gc
Thread.sleep(2000);
assertTrue(A.sA != null);//对象重生了
assertTrue(weakReferenceA.get() == null);//引用被GC Clear掉了
//check queue
while (true){
Reference<A> item = (Reference<A>) queue.poll();
if (item != null){
assertTrue(weakReferenceA == item);//被添加到队列中了
break;
}
}
}
GC时,目标对象仅存在弱引用,接着弱引用被清除,并被添加到引用队列中。虽然对象a通过finalize方法完成了再生,但不妨碍它被清除且添加至引用队列中。
对于SoftReference来说,基本类似于WeakReference的表现。只有一点需要注意,GC在内存不足时才会处理软引用可达的对象,而WeakReference弱可达是一旦GC触发就会处理。
而对于PhantomReference就跟前两者不太一样,具体说明如下:
- 直接将对应的Reference对象设置为null,不会触发下面的处理过程
- 无论是否已经被处理,PhantomReference#get方法始终返回null
- GC时,一旦检测到目标对象仅为虚可达,无论当时的内存情况如何,会进一步处理PhantomReference
- GC不会清除掉PhantomReference中对目标对象的引用,即不会将对象中的referent字段置为null,需要我们手动调用clear方法进行清除
- 如果目标对象需要执行finalize方法(有实现且未执行过),则加入F-QUEUE,目标对象转到finalizable状态
- PhantomReference对象不会立刻被添加至对应的ReferenceQueue队列中,需要确保目标对象执行完成finalize方法,且不会重生;即:当我们在ReferenceQueue中检测到PhantomReference对象时,它所包装的目标对象肯定是Finalized,且仅仅存在虚引用的,也就是说此时目标对象的状态为Reclaimable
- 因为虚引用的referent不会被gc主动clear,因此需要我们手动调用clear方法,或者将对应PhantomReference变为不可达,否则目标对象也不会被执行到最后的内存回收阶段,而仅仅是保持在可回收状态
- 处理目标对象时,会级联处理通过目标对象到达的其他虚可达的对象
@Test(timeout = 20000)
public void phantom_reference2()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NoSuchFieldException, IllegalAccessException {
A a = new A();
ReferenceQueue<A> queue = new ReferenceQueue<>();
PhantomReference<A> phantomReferenceA = new PhantomReference<>(a, queue);
assertTrue(phantomReferenceA.get() == null); //get方法始终返回null
a = null; //对象仅虚可达
System.gc();
Thread.sleep(2000);
assertTrue(A.sA != null);//对象在finalize中重生,因此不会加入引用队列中
//如果下面的代码注释掉了,测试用例会因为timeout而执行失败
//A.sA = null;
//System.gc();
//Thread.sleep(2000);
//check queue
while (true){
Reference<A> item = (Reference<A>) queue.poll();
if (item != null){
Field field = Reference.class.getDeclaredField("referent");
field.setAccessible(true);
Object object = field.get(item);
//区别于WeakReference和SoftReference,GC不会帮PhantomReference自动清理
assertTrue(object != null);
//需要手动clear掉
item.clear();
break;
}
}
}
当我们将中间的一段代码注释掉运行时,测试用例会因为超时运行失败,因为在引用队列中无法获取对应的PhantomReference导致死循环,因为Reference对象不满足加入到队列中的条件finalized且仅虚可达,而当我们不注释这段代码时,运行正常。需要注意的是,在代码中,我们还通过反射方式去获取对象中的referent字段,发现是存在值得且可用的,说明虚拟机并没有自动替我们清理掉这个字段,这一点不同于上面的两个Reference类型。
Reference和ReferenceQueue的应用案例
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已经了解了Reference和ReferenceQueue的大概,下面来看它们配合使用的一个例子;LeakCanary,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开发阶段用来检测内存泄漏的一个库,这其中的原理就是使用WeakReference和ReferenceQueue完成的。这里只描述一下,就不贴代码了。
- 在应用的Application类中注册一个ActivityLifecycleCallbacks回调,重写onActivityDestroyed(Activity activity)方法
- 在退出Activity的时候,该回调中的destroy方法触发,创建一个WeakReference对象包装这个销毁的activity目标对象,并指定一个ReferenceQueue
- 触发GC并监控ReferenceQueue的变化。因为activity对象即将被销毁,因此未来某个时刻应该仅仅存在该activity的弱引用并在GC时得到处理,对应的WeakReference对象被添加至ReferenceQueue中。如果一直检测不到该WeakReference对象被添加至队列中,说明肯定存在其他的引用路径,也就代表了可能存在内存泄漏问题
- 通过android.os.Debug#dumpHprofData方法dump此时的java heap至一个文件中,在后台通过工具分析该heap profile,找出目标activity的引用路径,发送状态栏通知告知开发者
大致的流程就是这样,除了最后一步的dump,前面的都比较简单。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以下Android SDK中的StrictMode类。该类可以帮助开发者在开发阶段发现一些问题。通过该类也能检测到Activity的泄露,但相比leakcanary,它仅能通过打印日志或是抛出异常通知开发者可能发生leak,但不能给出引用路径,还是需要开发者自己去dump heap,自己去分析。另外还有一点,它检测leak的方式是区别于leakcanary的。当开启leak检测的时候,StrictMode类中会记录所有activity类的instance数量,通过一个静态的hashmap字段保存。而在创建和销毁activity的地方会更新activity类对应的instance数量。如下:
public class ActivityThread{
...
private Activity performLaunchActivity(ActivityClientRecord r, Intent customIntent) {
...
java.lang.ClassLoader cl = r.packageInfo.getClassLoader();
activity = mInstrumentation.newActivity(
cl, component.getClassName(), r.intent);
StrictMode.incrementExpectedActivityCount(activity.getClass());
...
}
private ActivityClientRecord performDestroyActivity(IBinder token, boolean finishing,
int configChanges, boolean getNonConfigInstance) {
...
mActivities.remove(token);
StrictMode.decrementExpectedActivityCount(activityClass);
...
}
}
在StrictMode.decrementExpectedActivityCount方法中,会触发GC,然后检测预期的activity的实例数量和实际的实例数量是否一致来判断是否发生leak,而实际的实例数量通过android.os.Debug#countInstancesOfClass方法可以获取。除了检测activity泄露,StrictMode在开发阶段还能做更多事情,如检测类的实例数量是否超出限制、SqliteObjectLeaks、RegistrationLeaks等,当然这些和Reference扯不上关系,就不谈了,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代码。
参考
Reachability
深入理解java的finalize
深入理解ReferenceQueue GC finalize Referenc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