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山

作者: 尤里加加林 | 来源:发表于2017-08-11 10:00 被阅读5次

          每逢农历年正月初二,天将亮的一大早,老爹要去祭山,也就是祭奠山神(我家这叫山神老把头儿),通常我们都会去小村落的东山,传说那的山神很灵验。
      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到现在已到而立之年,但凡要是在老家,正逢这段时间,作为长子都是要和老爹一起去的祭奠山神的。这不一晃我有年月没赶到这段时节回家了,也就离这一习俗渐远,于是决定今儿和老爹一起去!
        说起祭山,主要的内容就是:祭奠山神祈求接下来一年有山神保佑庇护,使家人平安,另外,祈求山神能多赐些山货以补家用。
        关于山神老把头,村里老人传说:他是赶山人(就是东北山上找山参的)后来饿死在山中。基于这段传说,每次祭山吃的东西(饺子,肉啊)是必须要准备的,还要准备鞭炮,纸钱、纸金元宝等等。
        祭山时,需要来到林中选一颗小树锯断,弄成树桩,摆上吃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最后要对着树桩磕几个头;山里的人认为树桩是山神的饭桌,所以干山活时再累也不能坐树桩。
        小时候常听老爹常说:在他小的时候山里人在深山里都地窨子(半地下的屋子)里面有炉子,面,肉和油等等生活物资,路过的人或麻瞪山的人(在山里迷路的人)如果饿了,恰好就可以直接进去做饭,吃了睡一觉也可以,等待走的时候,只要关严门并在离去的方向折断一颗树枝就可以了,这样等主人回来通过折断的树枝就知道家里来过客人了。
          这种朴实的助人风俗习惯会让人感到温暖,但凡在山里有需要的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帮助,这是一种无私的帮助,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信任与互助关系;但现如今,这种风俗已经被世俗利益,渐变的民风冲得支离破碎而几乎不存在了。每想到此处,老爹经常念叨的那句话就萦绕在耳旁:现在这代人啊,都是狼转世的,贪婪的很,吃人都不吐骨头了,还不知感恩,要是现在还有这样的地窨子,里面的东西估计早就被人偷拿光了。所以,现在山里面的地窨子几乎都废弃了,唯有存在的几个,也只是牧牛人的临时住所,已经失去了她原来所承载的意义和功能了。
        现如今,像祭山这种仪式在我老家也只有我的老爹还坚持着,而年轻一代早都把这抛到脑后去了。
        祭山,虽被山里人赋予了若干迷信色彩,但它最起码让人对于山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让山里人知道:“拿了山神爷的东西要回报,不过度开采山里资源,教导人要懂得感恩”。
        在西方文明还没有蚕食中华文明的时候,我们世代的祖辈正是依靠这种略带迷信色彩的、朴素的自然观维持、延续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的东西不一定都好,我们自己的也有非常好的民俗文化!真的希望类似的、有教导意义的民俗能够延续下去,哪怕它只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我们的子孙后代那得到流传和延续。

相关文章

  • 祭山

    每逢农历年正月初二,天将亮的一大早,老爹要去祭山,也就是祭奠山神(我家这叫山神老把头儿),通常我们都会去...

  • 祭山

    在西北的一个小山村,生活着世世代代以种田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淳朴庄稼人。安康,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身高一米七五...

  • 山祭

    你有没有见过一个人被挂在树上,三天三夜阿,找到时,尸体都是残缺的。 我想,你一定没见过。正如你没见过一场雨,铺天盖...

  • 纳木错的黄昏

    半滴水,半縷光,洗馬占夢,祭龍祭山。

  • 山竹祭

    山竹一去不复返, 鹏程千载乐悠悠, 难忘风雨交加夜, 你我把酒共欢颜, 诉尽当年离别恨, 一别已是数十载, 双眸顾...

  • 祭岭

    祭岭(1) 小时候就很好奇为什么后面那座山叫做祭岭,到底是哪个祭? 后来硬着头皮去问村里的张奶奶和李爷...

  • 清明祭山记

    我以前总是有种错觉,我瞎掰掰能力蛮不错的,直到我开始写毕业论文,我才知道这真的是个错觉。 既然已成错觉,那在这样睡...

  • 布依山寨祭山

    农历三月初三,于我,是个抹不去挥不掉的日子! 故乡踞于巍峨的龙头山深处。生我养我的那个小村是个不起眼仅有二十来户人...

  • 祭国山同学

    戊戌寒冬,苍天不悯。 国山学友,溘然而行。 忽闻君去,白昼无明。 晴天惊雷,长夜难宁。 飞雪凄切,草木涕零。 水静...

  • 《清明祭祖》

    雨霁山青翠, 清明栁色新。 三牲飧列祖, 老少祭英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祭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ll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