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4周一 D184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84
《菜根谭》经世篇
11 谢世于盛时,居身于独后
原文:谢世当谢于正盛之时,身宜居于独后之地;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译文:辞官隐退应当在事业兴盛、官运亨通的时候;平时处身应当选在一个与世无争的幽静之所;谨慎修炼自己的德行,必须注意细小的事情;施予恩惠,一定要包括那些不报恩德的人。
解读:《道德经》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然而“功成名就”虽为好事,但是处理不好的话,也会引发祸端。凡事发展到顶峰,随后而来的就是衰退和败落,物极必反也正是这个道理。所以人应当见好即收,急流勇退。
西汉人疏广,任太子太傅。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以后,疏广对疏受说:“我听人说过,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到侮辱,也不会遭受危险,成就了功名隐退,这是一种明智之举。而今你我也功成名就,现在不离开,恐怕会后悔的。”
他们叔侄二人以身体有病为名,向皇帝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养病,回家安度晚年。皇帝同意了,并赐给他们黄金20斤,太子赐给他们黄金50斤,大臣和朋友们在京城外举行送别仪式,送他们的共100多辆车子。路上看热闹的人都说:“这两个大夫,真是贤明的人。”
疏广叔侄二人,知道进退,一旦条件有变就退下来,以保全自己已获得的成就。他们正是知道及时归隐,不仅保全了利益,还获得了世人的称赞。
12 建功多虚圆,失机必执拗
原文: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译文:凡是能够建立功业成就功勋的人,多是谦虚圆滑灵活应变的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坐失良机的人,一定是那种性格执拗骄傲自满的人。
解读: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为了了解禅学的奥妙,不远千里去拜访一位禅师。禅师在桌上准备了两只斟满茶水的杯子,然后坐下,开始讲解佛学的精义。学者听着听着,觉得其中某些话似曾相识,好像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他曾听人说这位禅师道行高深,从他的话语中能够得到很多启发,但是交谈之下并不觉得他有什么特殊之处,于是认为这位禅师不过是浪得虚名,骗骗一般凡夫俗子而已。学者越想越觉得心浮气躁,坐立不安,不但在禅师的讲道中不停地插话,甚至轻蔑地说:“哦,这个我早就知道了。”
禅师并没有出言指责学者的不逊,他只是停了下来,拿起茶壶再次替这位学者斟茶,尽管茶杯里的茶还剩下八分满,禅师却没有把杯子里的茶倒出,只是不断在茶杯中注入温热的茶水,直到茶水不停地从杯中溢出,流得满地都是。
这位学者见状,连忙提醒大师说:“别倒了,杯子已经满了,根本装不下了。”
禅师听了放下茶壶,不愠不火地说:“是啊!如果你不先把原来的茶杯倒干净,又怎么能品尝我现在倒给你的茶呢?”
谦恭有度,讲的是君子的情操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君子待人要谦,对待长辈更要恭谦有礼,但也不可谦虚过度,过谦则使人感觉到虚伪狡诈。只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才能给人尊敬的印象,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也会对谦虚者抱以尊敬。谦虚是高尚者修养深厚的表现,是圣人君子的操守。
文王谦虚,渭河之滨访太公,最终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刘备谦虚,三顾茅庐请卧龙,最终天下三分一分归刘。
13 畏大无逸心,畏小无横名
原文: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
译文:对于有高深道德修养的人不可不抱有敬畏的态度,因为敬畏有道德、有名望的人就不会有放纵安逸的想法;对于平民百姓也不可不抱有敬畏的态度,因为敬畏平民百姓就不会有豪强蛮横的恶名。
解读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主的人,以什么为贵?”管仲说:“以天为贵。”桓公仰而视天,不得其意。管仲说:“我所说的天,并非苍天。君主,应以百姓为天。百姓拥护,就能安宁;百姓辅佐,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如果百姓聚在一起埋怨国君而国家不亡,那是没有的事。”齐王派使者到赵国去聘问威后,威后未及打开书信,便问使者:“今年收成好吗?你们的百姓好吗?齐王也还好吗?”使者很不高兴,不解地问道:“我奉命出使赵国聘问威后,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如何,而先问年成与百姓,这岂不是把微贱者放在前面,把尊贵者摆在后面了吗?”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如果没有年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丢开根本而去问细枝末节的呢?”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荀子也曾有言:马惊车了,坐在车内的人就不安稳;百姓惊惧政事,君主在职位上就不安稳。所以,做君主的不能不爱民如子。
14 径路窄退步,滋味短清淡
原文: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译文:与人争强好胜时就会觉得道路狭窄,如果能够退后一步让人先行,自然会觉得道路宽广很多;追求浓艳华丽而享受到的滋味是短暂的,如果能清淡一分,自然会觉得滋味更加弥香。
解读:假如世人都能抱有“径路窄退步,滋味短清淡”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纠纷了。但事实上很难,因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这就存在一个适时的问题,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争胜,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退让。做人贵在自然,做事不可强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何待?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乡中,在人际是非面前,退一步、让一下有何不好?
外国人做智力测验,在瓶子里装上三个系线的彩球,让三个孩子同时拉,看他们最短需要多少时间。走遍世界,所有孩子都不能在一秒钟拉出。但中国的孩子做到了,因为三个孩子很团结,他们先安排下顺序,然后再依次拉出。由此可见,礼让包容会使大家都得到好处,而争斗只会使所有的人都受伤害。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15 进步思退步,着手图放手
原文: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势。
译文:在事情发展顺利的时候,应当考虑以后引退的事情,以避免将来像羊角夹在篱笆中,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开始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先考虑好什么时候放手不做,这样才能避免骑虎难下的危险。时候,应看到事业不可能长盛不衰,自己不可能一直保持旺盛精力。能够积极进取,也能够及时抽身隐退,这样才能避免危险,避免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知道进退,该退步时就退步,这是一种能够认清形势,能够审时度势的聪明做法。
解读:人生在世需要知道进退之道,能进则进,不能进则退步。世界万物处在永不止歇的变化发展之中,任何事业都不可能长盛不衰,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事业发展顺利,功业圆满的时候,应看到事业不可能长盛不衰,自己不可能一直保持旺盛精力。能够积极进取,也能够及时抽身隐退,这样才能避免危险,避免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知道进退,该退步时就退步,这是一种能够认清形势,能够审时度势的聪明做法。
中外历史中有不少名人,正是由于不知道进退,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拿破仑是一位世界闻名的军事怪杰,他出生在法国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中。身材矮小,家境一般的拿破仑,建立了辉煌的战绩。他建立法兰西帝国,自己当上了帝王,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在一段时期内,拿破仑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打败欧洲各大国。一时之间,拿破仑得意非凡,他的雄心大志与野心也跟着更加膨胀。最终,拿破仑在一次对俄战争中受挫,这次失败成为拿破仑人生转折点。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被打败,从此一蹶不振,被流放到大西洋一个小岛上。拿破仑的失败,是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他只知道进不知道退是造成他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处理事情,全面考虑最终选择一种最恰当的处理方式,必要时学会抽身放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