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分离化带给大一女孩的议题
“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落差太大
女儿内在的声音大致如此:
好想摆脱爸爸的安排,靠自己决定能走向独立个体发展,可自我的批判严苛,内化爸爸的高标准期待,“我怎么能行?我妈妈也担心我不行,没她在旁边,我不安心”。缺乏被鼓励和欣赏的体验,不敢相信自己。而另一方面,妈妈在事业发展上对自己估计帮不上忙,她某种程度上还是个要被爸爸安抚的孩子。还有弟弟真让人心碎,没人要没人疼,这个家每个人的位置都错乱了吗?他们什么时候可以像对正常的父母那样来照顾家庭的子女?
家庭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明确的角色分工及合作,需要彼此的界线和交集,需要各自在各自的位置上。
而如果我们从精神分析取向帮家庭夫妻能更多看到自己的成长背景而由此形成的心理模式和外在表达,那对于家庭成员的彼此深入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而专业功底深厚的咨询师很快能将家庭及个体“猜”得这么准,判断分析能力是实力,而另一方面“咨询效果发生在咨询室之外”,是当家庭对自己有更多理解和看清后要去生活实践中反复运用。
而咨询师再怎么想帮助家庭和孩子,也更需“稳在那个位置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