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831552/b8466d24693fc63e.jpg)
《芳华》这部电影出来有一段时间了,期间说是好评如潮也不为过,经历过下档风波之后,好像更加火了。昨天认认真真的看了遍,顿时感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刘峰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前行者,但我们又何尝不是曾经的刘峰呢。
电影其实讲述的是文革背景下的青年一代,曾经文革这个词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不敢直视又忍不住深挖。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一面,例如文革中丧生的何小萍父亲,被诬陷的活雷锋刘峰,欺负战斗英雄的政府人员等等,但这又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那个时代曾经出现过一些问题,走了一些歧路,这也同时反映出当代雷锋精神的伟大,群众对政府服务的期待等等,这都是有利的。相反,始终将其当做禁忌只会营造出潘多拉魔盒的假象,制造更多的麻烦。错误从来都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谈论错误。
红楼梦中的焦大因为醉酒后说主子的坏话而被灌了一嘴马粪,鲁迅说国民党时期的言论自由只限于说说,老爷,你的衣服……如果现代社会也只限于说说,老爷,你的衣服怎么样之类的没有营养的言论,将是可悲的,也是无望的。
正如鲁迅,爱之深、责之切才会发出呐喊,才会特批国民的劣根性。我们曾经的愤怒也是源于怒其不争、哀其不幸。鲁迅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前行着,刘峰是,曾经我们都是。中华传统告诉我们不平则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是在无数江湖儿女的血脉中流传,但是慢慢的,雷锋少了、刘峰也少了,因为他们注定孤独,也只能孤独。我们学会了圆滑,忘记了锋芒,学会了成长、忘记了纯真,见证了灰色,混淆了黑白,我们不再是孤独的前行者,既不孤独,也不前行。
联想到时下留下的删帖危机处理法,还是鲁迅说过,默写的谎说,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帖子易删,人心难得,如果媒体资源一而再、再而三的沦为不法分子的工具,言论的自由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随意践踏在地,塔西佗陷阱或许为时不远,这方面北大校长及时对错字发声的处理或可提供借鉴。
前进的道路从来都是曲折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从来都是自己或他人刻意营造的假象,坎坷不平、光暗驳杂才是回归正常。认识到道路的坎坷、光线的驳杂,栽树、种花、养鸟、铺路,正视既往,心向前方。风雨过后是彩虹,狭巷之后有桃园。当曾经的避讳可以被广为谈论,曾经的苟且可以被任意曝光,那些令人致敬的前行者或许会越来越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