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的那时》

在图书馆找书看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张晓风的文集,情不自禁地就拿了起来,曾经最喜欢她的那篇《春之怀古》也随之浮现在了脑海中: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曾经一直很喜欢张晓风的这篇文章,尤其喜欢春天里一遍一遍地背诵着,心底流淌着满满的温暖。
在那个青涩的学生时代,莫名地喜欢着这些台湾的女作家——席慕蓉、张晓风、罗兰、林海音、龙应台、三毛、简祯······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张晓风的《初雪》·····,都在那个简单的时代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对未来无畏的向往。
那时同学家里一本特古老的琼瑶的文集,泛黄的纸页、浓厚的字体,我们一起宿舍里悄悄地看,只记得文字特别优美,有一段关于女生相貌的描写仍记忆犹新、但是故事情节却全然不记得了。
那时,最无忧无虑的年龄,一切都是那么地简单又美好。每天上课、吃饭、读书、睡觉,看似单调却又快乐着。
那时,班里的学习氛围很浓,但业余时间大家又都很喜欢看书,有好几个同学喜欢读史书,像《史记》、《菜根谭》、《资治通鉴》等都在班里传阅,我也读过几天《史记》。更多的同学是喜欢文学名著,一个人买了书看完之后就在班里传阅,你看完给她、她看完又给下一个人,直到所有想看的人全部都看完了,书才又回来买书者的手里。《简爱》、《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基督山伯爵》、《战争与和平》、《悲惨的世界》········我也都是在那时读的。记得,那时有个同学在数学的自习课看《基督山伯爵》,还被数学老师把书收走了。好多同学的文章都写得很不错,文字功底很扎实,文采飞扬。
那时的心特别安静,那时读过的故事情节都还在历历在目。那时的快乐很简单,读到一首很美的诗就很开心、答出来一道物理难题就很开心、在食堂吃到喜欢的菜就很开心、和室友在操场一起晨跑就很开心····
书籍总有着最强大的魅力,让浮躁的自己可以安静下来,让迷茫的自己看清远方,让失落的自己重拾希望。
无忧无虑的那时,再也回不去了,读书带给我的快乐却一直都在。简单美好的那时,一直都留在心底,如同书中的故事情节历历在目。
所幸,一直还都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从买书到借书、从大学校园的图书馆到城市的图书馆,灵魂一直有个栖息地。感谢,一直在读书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