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仅仅是对语言的基本性的工具要求,语文则也应该是在此基础上对语言和文化、文明的系统学习。通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应该体验到文字的优美,了解到历史文明的演进,领略到思想的力量和智者的智慧,具备坚实的人文基本素质,培养在不同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此观看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选编的课文与此标准差的甚远。
选的课文太无趣。如婚恋篇目。高中三年五本必修,竟然只有勉强说是四篇婚恋篇。《氓》,《孔雀东南飞》,《雨霖铃》《一剪梅》。处在青春懵懂期学生对爱情充满好奇,尽管他们看了很多都市爱情剧,但依然渴望在课堂里在老师的引领下一起读到更多的婚恋文章诗词。
可惜高中教材里选的婚恋《氓》《孔雀东南飞》以悲剧结束,《雨霖铃》《一剪梅》离愁别绪太浓,有点刻意让学生恐惧爱情婚姻之嫌,不能起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终究要面对的恋爱婚姻作用。恋爱婚姻固然有失败,有忧伤,但也有甜蜜幸福的,否则怎么会直教人生死相许?为啥不能选活泼的《子衿》,甜蜜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真情挚爱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纠结矛盾少数人之爱的《给阿青的一封信》。
我们习惯于谈爱色变,谈爱羞耻,唯恐把青少年污染了。却不知现如今早熟的孩子们由于缺少对婚恋观的思考和探讨,在高中本该欢乐无忧清澈的时期,一些孩子却由于对恋爱婚姻无知而早早地遭遇悲剧。这不能不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没有责。
课文思想性弱。今天一个实习老师要讲《荷塘月色》来亮相,我禁不住啊了一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三篇散文,说实话只需要读读就行,真没有必要去深究。三篇课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都是作家自己生活的一小点小感慨,小情调,小心思,说的刻薄点还有点无病呻吟。缺少生活的厚度,广度,宽度,更少哲学思考的高度,看轻了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好的散文应该是有大视野,有对生活、人生、自我、生死的直面正视,高度关怀,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高度、深度、理性。
内容与观念陈旧。选编的文章应该是多元的,新鲜的,即民族又世界的。但我们的教材一用就是多年,不考虑时代的更迭变迁。梳理探究里的新词新语,列举的东西早已是陈年旧事了,out的不得了,这部分内容应该至少两年子更替。还有新闻单元,好像今天没有好的新闻稿子似的,非要让几篇几十年前的文章来说明新闻的及时特点。教材缺少新鲜的气息,哪里会吸引阅读者的兴趣。固然那些文章是经典之作,但今天也有经典的新闻稿件,为何不常换换呢?都啥年代了,忠君观念还充斥在选文中,不问是非,不问黑白,一问地强调下属的忠贞。如《陈情表》《苏武传》。更吓人的是老师在解析这些文章时一味地照着教参行事,没有批判思维在里面。选择的文学作品多,中国的多,古代的多,哲学的、历史的、其他国度的少。造成的结果是三年下来学习的多是中国古诗文,眼界狭隘。
如果碰巧三年遇到一个只会说课本的语文老师,也只能在课本里打转了,这样的语文学习想要有丰硕的收获,那只能是痴人说梦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