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爸推荐我看《上班了:忘了上海女,记住这位放牛娃》。作者肖清和,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1980出生于安徽潜山。文笔很好,所刻写的贫穷比上海姑娘那一张昏暗的手机照入骨多了。
看完,我只想问,清和婚否?如婚,请问,敢跟他进山的姑娘究竟有多勇敢?是爱情壮胆,还是今非昔比的“凤凰男”写得一手好文章?——回到问题的起点,婚姻究竟如何发生?城市和农村的门户壁垒对于婚姻来说,参与程度有多高?
以我见过的好婚姻,多是两个成熟个体结成的伴侣,更美好些的,是一方能为另一方的锦上添花。他们中间,有双方皆来自于城市,或皆来自于农村,也有城乡结合甚至中外结合,跨越的不只是语言和习惯,还有文化,用以弥合差异的,是爱、独立、成长以及尊重。
PART 1.
小A和男朋友大学快毕业时恋爱了,本来已经在同一个校园里各自为安很多年,临了,实习回校时,男孩帮小A将很沉的行李拎上了四楼寝室,转身离开时紧张得撞了门。小A心里略略晃荡了一下。
不久,两人又在食堂遇到——七年后的婚礼上,小A的老公供出那是一场有预谋的相遇,他在小A寝室楼下等的次数更多,但是女孩太懒,几乎从来不下楼。
顺理成章的,小A不用再打电话叫外卖,变成男孩送,一直送到毕业。本来哀鸿一片的分手季,只有他俩成了新欢。男孩读了本校的研究生,有暑假,决定带小A回苏北老家看一看,据说当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村里从来只有女孩飞出鸡窝到镇上或县里当凤凰,还没有过省城的凤凰愿意光临鸡窝。
小A家里也同时沸腾了。她父母在盐城插过队,梦魇就是缺口大碗里晃荡着的棒子面粥和那个一落千丈威力力无穷的茅坑,坚决不肯放她跟男孩走,还组织了家庭会议。
为了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发上言,会议地点选在年近九十瘫痪在床的外公床前,全家一致投了反对票,让小A不要痴心妄想,去了也不准恋爱,恋爱也不同意结婚,因为结了也会离,可预料的悲剧何苦要让它发生?
小A说最后还是耳背的外公拍了板,让二舅家的表妹陪着一起去,如果吃喝不习惯,二舅即日启程,将两个孩子接回来。
乡下生活当然不如意,没有如画的袅袅炊烟,河水多数被堵塞污染,根本不潺潺流淌,蚊子也多,屋里很热,没有人家装空调,电风扇常常时灵时不灵,招待客人的饭菜,每一盆都是汤汤水水的做法,表妹说想吃炒菜,只能提前回南京。
按照故事正常的情节发展,两人应该就此别过。
但是男孩没有因为小A的冷淡而退缩,也没有姿态很低地为了爱情而发誓跟农村家庭断了关系,该读书读书,该工作工作。小A说促使她最终下定决心嫁的原因,居然是老公牛逼地考上了本校博士,那智商对后代太重要。
老公在婚礼的感言上说,“感谢那一堆很重的行李,感谢小A很懒给了我机会,感谢岳父岳母不嫌之恩。”
小A偷乐,更应该致谢的人是我呀,我可图你那牛逼闪闪的智商呢!
很多人会问,那后来呢?悲剧从来都在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之后发生。
后来当然免不了有婆媳矛盾和农村亲戚集体进城等许多问题,但是小A的老公有智商,小A有肚量,两人合计了一下,决定在一碗热汤的距离内另租一套小房,供婆婆单住以及接待亲戚的来访。两个独立的家庭单元,不准无故侵占、评判和叨扰。
这世上,问题与矛盾常有,不常有的是尊重与有效沟通,婚姻也不例外。这和城里或者乡下没有必然关系。
PART 2.
小Z是我大学时上一届的学姐,毕业后进高校做了政治公共课的老师,几年后,嫁在了当地。徐州乡下与常州城里,之间隔着的不只是城乡差别,还有苏南和苏北的差异性,江苏的同学应该都能理解。
生孩子之前完全没有问题,小Z有文化,也勤快宽和,中国女性身上有的优点,她都有,不具备的特质,她也备着,婆家满意得很。
问题集中爆发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婆婆和妈妈一起来帮忙照顾,同时带来的,还有两家不同的生活方式,包括小Z在月子里能不能刷牙洗澡,孩子夜里喝奶该由谁起来,炒菜时要不要放糖,烧催奶的鱼汤究竟放不放盐,尿布的最后一道清洁程序是不是热水烫一遍……
本来客客气气的一对亲家,因为这些琐碎的矛盾,最后恶语相加,有她没我,电视剧里有的情节一样一样地接连发生。
小Z真正意识到问题严重,是在发现她老公很久不跟她说话了。后来再想起,那个时候的屋子竟然比窗外的冰天雪地还要冷。
小Z整整想了一周,做了决定,妈妈和婆婆必须回去一个。在孩子需要照顾的这段时间,两个老人轮着来,她和孩子爸爸付工钱,老人的劳动也是劳动。日常里,生活类的事以当值的妈妈意见为准,但是孩子的事必须听自己和老公的。
老公在决策权上被肯定,不用左右受气,当然很欢喜,立即说服妈妈为之前气急了骂小Z一家是“乡吾宁”道歉。小Z妈妈看那么傲娇的亲家母都道歉了,感动得大哭,连连说自己的错更大,不该一生气就连无辜的女婿一起骂。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相安无事是天下最好的事,契约精神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精神,放之四海而皆准。隔了几年,小Z又生了第二个孩子,照此之前的约定执行。
因此在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之前,并不适宜打算婚姻,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常常理直气壮参与儿女的家庭。而想要幸福的婚姻,先学会给它减负,明确知道,自己和对方,才是这个家庭的主体。
PART 3.
小D和老公家是标准的门当户对。D爸和D妈是中医院的医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尤其讲究卫生。
D老公家则是眼下大热的公务员之家,D公和D婆生活富足,仓禀实而知礼节,也尤其讲究卫生。
当时两家大人先分别见了对方的孩子,干干净净,说不出的喜欢。四个大人稍后再见面,吃饭时看对方都认真烫洗了桌上的碗筷消毒,更是相见恨晚,连连感叹习惯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性,譬如一个爱干净,一个邋遢,这日子没法过,过了也得打。别看这是小事,这事可不小。
小D和前夫顺顺当当地结了婚,没有上面两则提到的那些心酸与波折,真正的门当户对。但是——人生最怕这代表转折的两个字,生下儿子后,小D夫妇就离了。
原因特别可笑——双方父母抢着带孙子,谁也不让,都觉得对方诚然干净,却远不如自己干净;对方诚然有文化,却远不如自己有文化;对方诚然家底子厚实,却远不如自己那么厚实;对方诚然为儿女付出得多,却远不如自己这么多;对方的孩子诚然很优秀,却远不如自己的孩子优秀……
小D和前夫在这场意识形态之争当中,竟然没有任何作为,既摁不住自己的父母,也劝服不了对方的父母,既安抚不了伴侣,也不愿自己受一点委屈。后来,男人干脆搬回自己父母家,继续当起奶嘴baby,不管老婆也不问儿子。
小D被气得产后抑郁,不分白天黑夜地哭,奶水早早地干涸了,怎么滋补也再生不了。
比起城乡差别和门第差距,婚姻中的人显然重要多了。他们是否成熟,是否独立,是否能为自己的行为做决定以及承担其后果,才是一段好婚姻的必要条件。譬如,当小D的父母和公婆争孩子时,他俩断然可说一句,“这孩子只归我们夫妇所有,谁都别争,谁争都没用”,或者可避免一场不必的撕扯和无端的破裂。
可是,他们并没有。
想想满文金句的胡适先生和他那位总是把“一大篇”写成“一大便”的太太江东秀——看如今的夫妇,谁的门第差距能大过那两位——硬是抵抗住当时坏极了的社会风气,丈夫不纳小,老婆不伏低,拉拉扯扯过了一辈子。
我们所谓的门第,其实更是一种共同成长——胡适写信劝江学习,“(读书)虽不能有大益,然终胜于不读书,坐令荒疏也。姊以为如何?”
江东秀女士认为如要成就一段距离过大的婚姻,必须接受这个共同成长的建议,就此一点,她比朱安强了百倍,她破解了婚姻的隐秘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