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梳妆台,改装成书桌。今天的整理工作主要是把物品定位+收纳。清清爽爽过大年啦。
老师说,整理课程结束,整理才刚开始。的确如此。每天的实践,也是训练专注和觉知的机会。
“家”是生活处,也是修行处:借境练心,要用心打造有益身心的环境,不过不要落入对家居生活的贪恋中。
桌面物品,绝大多数是每天需要用到的。分列两侧,一是生活类,一是学习类,界限分明,清晰有序。
生活类。一个盒子装护肤品,一个盒子装水杯及保健药品。
学习类。书侧面竖立,比原来正面竖立更节省空间,而且坐在桌前,头稍微一侧就可以看见书名,不影响取阅。
镜子,是侄子淘汰的,我现在已经没有照镜子擦脂抹粉的习惯了,偶尔用一下,就留下来了。不过如果把镜子正对着自己,就会分散注意力,影响专注学习。所以,把它挪到边上放。另外,位置靠近佛法类书籍,以此来告诫自己,要“以佛法为镜”,庄严生命,而不是耽于外在美容。
绿箩,则是桌面的一缕清新、清凉,和厚厚的书本在一起,多了一点灵动。
至于“恒不忘失菩提心”,是一个装香插的盒子。不久前一位同学送给我时亲笔书写的,用它来激励自己,不忘初心。
感悟:
今天整理时,发现了妈妈“攒”的杂物 —— 一鞋盒的塑料袋,叠得整整齐齐。打开鞋盒的瞬间,心里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妈妈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她节俭持家,爱整洁,这样的品质也影响了我。只是我们需要的,并不用那么多。生活中要做到“清醒”,知道家居生活需要什么,目前有什么,放在哪里,如何让物品有节制等等,这对心的要求是很高的。通过整理课程的学习,启发自己关注内心的整理,是非常好的自我成长的契机。
我们的心,也是一个容器。心里存放的东西很多,在乎什么,就会不断累积什么,重复什么,像“攒塑料袋”一样,越攒越多而不自知,并且内心越发认同此种行为。所以,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境界,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同时选择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心理力量,培养它们,强化它们;不断剔除不良的心理力量,像丢弃无用的物品一样。
附对比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