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有雍正是暴君?
据有关统计,清朝见诸记载的文字狱达160多起,主要集中在前期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跨度150多年。其中单单乾隆一朝就占了130起,余下三朝合计30多起,只占约乾隆一朝的四分之一。
与此讽刺的是,乾隆的儿子嘉庆执政后,旋即废止了文字狱。其后的110多年间,直到清朝被取缔,也只在光绪年间再发生过一次。
下表根据有关数据做出整理。
每位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不同,为公平,我们对比文字狱发生的频率。顺治年间约每3年半一次,康熙年间约每5年一次,到雍正年间加剧到每8个月一次。
而到了乾隆年间,惨烈到半年就要发生一次。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前一场文字狱还没审理结束,人还没杀完,后面一场就开始上演了,人头就开始排队了。
乾隆较雍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字狱杀的大多是文人才子,株连盘坐,一来一去一个家族就没了。成人孩子,老人妇女,哭天抢地,无一幸免。
荒唐的是,死之前你都不知道自己要造反。
如果现代人穿越过去,估计都不敢开口说话了。
二、为什么是乾隆?
为何乾隆年间文字狱如此频发?
按道理,一个朝代随着统治的稳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越到中期社会的自由度应该越大,文字迫害应该越少。
历经康雍两朝,已经进入盛世的乾隆朝,真的有这么多的逆民反臣?
而反观进入下滑通道的嘉庆朝,前后紧接,在文字狱方面却是天壤之别。
究其原因,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满清的崛起
满清崛起于明万历年间,当时,辽东还有蒙古族、其他女真部落和朝鲜等,努尔哈赤部落并非最强势力。
满清能一统辽东,离不开当时镇守辽东的李成梁。正是这位总兵在位的30多年,纵容和默许了满清的发展和扩充。
甚至,李成梁曾多次出兵征剿蒙古和其他女真部落,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但带来的客观结果是,为后金的迅速崛起壮大扫清了障碍。
这些,满清老一代的首领们是心知肚明的。在感情上,他们对汉人或许没有那么痛恨,甚至还心存一丝感激,毕竟少牺牲了多少生命。
这种认知,满清前期的帝王是有意识的。但是对于后生的帝王,常年长于宫闱之中,对那段经历没有深切的体会,缺少那样的情怀。
这也多少造成顺康对待汉人是包容、怀柔的心态,而在雍乾眼里,汉人只是被统治的顺民。
2、皇帝生母影响
古语有爱屋及乌,更何况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那是抽离不掉的烙印。
如果皇帝生母是汉人,出于血缘关系,皇帝多多少少不会对娘家人那么刻薄。
下表为满清前几位帝王的生母信息。
可以看出,顺康生母均不为满人,相对而言,他们对外族有包容的心态和基础。
尤其是康熙生母,佟佳氏,本姓佟,汉军正蓝旗人,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25岁正值青春年华就早早去世,生前也没得到顺治的眷爱,终日孤身丁零。
内心深处,康熙肯定怜悯过自己母亲悲寂的一生。对于汉人他心里多少是有感情寄托的。
而乾隆,其母为满洲大姓钮钴禄氏,成长过程中和汉人没有过多的感情枢纽。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或许早就认为满贵汉轻,对于汉人的犯错更是绝无姑息的理由。
作为另一个佐证,有汉人血统的嘉庆,对文字狱则是只字不提。
3、性格使然
乾隆是什么样的性格?我们看几个故事。
1)、沉迷于“天朝上国大皇帝”,“千古第一全人”的美誉中,自诩为“十全老人”。
2)、一生作诗4万多首。乾隆享年89岁,假设从16岁开始作诗没有中断,按一年365天计,平均每天作诗1.5首。
3)、六下江南。相比康熙的简朴,乾隆沿途建造行宫,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据说费用高达二千多万两白银。
4)、宠臣和珅做官20多年,贪污白银约11亿两。当时的清政府每年的国库收入约7000万两,相当于清朝政府15年的国库收入。
5)、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建成不久,乾隆改原来的机械给水系统为人工提水,理由是:西方科技雕虫小技,不足挂齿。
可以看出,乾隆追求完美,事事都想比别人做的好;喜欢的东西不计成本,纵容姑息;不喜欢的东西,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封闭固执,不喜欢接触新知识新思想。
可能还有一定的强迫症:即使没有灵感,也要逼迫自己每天作诗。也可能是真心喜欢,沉溺自恋不能自拔。如果你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你是什么体验?
这样的人,是不容许有人挑战自己权威的,即使自己错了,也要指鹿为马。
而乾隆又自认才高八斗,理应作天下文人思想和艺术的领袖。所以乾隆对文字很敏感,胆敢稍有不敬或忤逆,哪怕捕风捉影,都能给你办成大案。
例如胡中藻案中,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把浊字加于国号清字之上。胡中藻和其族人便被处斩,祸及师友。
三、结语
古语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认知升华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就随之开启了。
思想是如何升华的?是在自由的土壤里,不停的交流融合,碰撞吸收。起初由一个弱小的幼苗,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
中国的诸子百家,欧洲的文艺复兴、大航海,无一不来源于思想的百花齐放。
而压抑了近百年的清朝,等来的只能是西方的一声炮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