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艺术之家心理
熵减人生:构建系统·聚焦能量,对外做功·创造价值

熵减人生:构建系统·聚焦能量,对外做功·创造价值

作者: 恒之馨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3-11-13 15:47 被阅读0次
    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原理:从混乱中寻找秩序,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构建系统,聚焦能量,对外做功,创造价值。

    熵减人生规则

    物理系统和人生中的选择情境遵循的是不同的规则。

    在物理系统中,熵增通常意味着能量的分散和混乱的增加。

    在人生的选择情境中,熵增(更多的选择)可能导致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体验。

    信息的获取、存储和处理实际上都是物理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和产生熵。信息熵也涉及到物理意义上的做功。因为信息处理(即减少信息熵)需要消耗能量,这可以被视为做功。

    在物理学中,做功通常意味着能量的转移或转化,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熵的产生。

    熵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无序扩散,而是在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能够产生出各种复杂有序结构的动力过程。虽然它可能导致某些系统向着更高的无序度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产生出新的有序结构和复杂的现象。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熵减活动,如思考、学习、创新、艺术、情感交流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在消耗能量,也在创造秩序,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

    我们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决定,都在形塑我们的世界,不论是个人的世界还是整个社会。

    尽管我们的生命最终可能会消失,我们的熵减系统可能会崩溃,但在我们存在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创造美、爱、知识和理解。

    这就是我们的意识的价值所在。它使我们能够体验世界,理解宇宙,和他人建立连接,创造和分享我们的思想和感觉。

    所以,尽管生命可能最终无法逃离熵增,但在我们存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行动和思想创造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

    熵减人生也许应该是这样的

    1、享受成长和探索的人生,努力活下来,活好一点儿;

    2、为整个人类的熵减系统的持续而做出贡献。

    在人生中,如果你总是做同样的事情,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每天都按照同样的方式过生活,这就像一个低熵的生活——很有秩序,但可能缺乏新鲜感和刺激。

    如果你尝试各种不同的事情,去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你的生活就会有更大的信息熵——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但也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总的来说,信息熵提醒我们,尽管我们都渴望稳定和有序,但在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中,也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机会和潜力。

    按照信息熵的定义,一个高度一致、可预测的生活(即每天做同样的事情、在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方式生活),其信息熵实际上是较低的,因为每天的事件的结果是高度可预测的,所需的新信息较少。

    相反,一个多元化、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尝试各种不同的事情、去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其信息熵实际上是较高的,因为每天的事件的结果都是不确定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新信息来理解和预测这些结果。

    一个生活很均匀的人,即使他的生活看起来是"无序"或"混乱"的,但他的未来状态(即下一天将会发生什么)却是最易预测的,因此他的生活的信息熵最小。

    所以,信息熵并不是衡量事物的混乱度或无序程度,而是衡量我们预测事物未来状态的不确定性或困难程度。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一个人过着一种确定性的生活,貌似是低熵,但其实是指环境不变化的情况下,在某个很局部的情况下有较大的确定性。

    可是,放在更大的环境里,以及更长的充满变化的时间里,也许是一种很不确定的生活,其实反而是是高熵的。

    在一个小的、控制的环境中,例如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一种高度有序和预测性的生活确实可以被看作是低熵的,因为这种生活状态的不确定性较小。

    当我们将视角拓宽到更大的环境,或者延伸到更长的时间尺度,这种高度有序和预测性的生活可能会变得相对高熵,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

    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而一个过于有序和预测性的生活可能无法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

    当环境变化时,这种生活可能需要经历大的调整,这增加了其不确定性。

    而一个能够接受并适应一定混乱的生活,则可能在更大的环境和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具有更低的不确定性。

    因此,我们应该在追求秩序和预测性的同时,也要接受和适应一定的混乱和变化,以便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低熵,即低不确定性的生活状态。

    所以,所谓人生的低熵和高熵,是一个需要结合上下文的,以及需要边界的讨论。

    一个过得很有秩序的人,其未来状态的信息熵较低,未来的日子似乎更容易预测。

    但是,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旦他的很有秩序的工作和生活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他可能会很脆弱。

    反脆弱性理论

    在一个快速变化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坚持一个高度有序和可预测的生活方式可能会让人变得脆弱,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准备好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这种现象在复杂系统理论中被称为"脆弱性—鲁棒性—反脆弱"的概念。

    01.脆弱的系统或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变化时容易受损;

    02.鲁棒的系统或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变化时能够保持稳定;

    03.反脆弱的系统或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变化时不仅能保持稳定,还能从中获益,变得更强。

    一个过于有序、预测性强的生活可能属于脆弱性,因为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种生活就可能受到威胁。

    一个适度有序,同时允许一定的随机性和变化的生活,可能会更具鲁棒性,因为即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种生活也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平衡,既能保持一定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又能接受和适应不断的变化。

    这也许就是我们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好方式。

    “脆弱性-鲁棒性-反应性”这个概念来自于风险分析师和作家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作品。

    01.脆弱性(Fragility):脆弱的系统或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变化时容易受损。例如,一只脆弱的杯子如果摔落就会碎裂。在生活中,一个过度依赖特定习惯或者环境的人,在遭遇改变或者困难时,可能会感到非常困扰。

    02.鲁棒性(Robustness):鲁棒的系统或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变化时能够保持稳定,但他们的状态并不会因此而得到改善。例如,一只金属杯子即使摔落也不会碎裂,但是它仍然是一只杯子,没有因此变得更好。鲁棒的人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保持稳定,他们能够应对困难,但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强。

    03.反脆弱(Antifragility):反脆弱的系统或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变化时不仅能保持稳定,还能从中获益,变得更强。例如,人的肌肉和骨骼就是反脆弱的,当他们经受运动的压力时,不仅能够承受,而且还会变得更强壮。反脆弱的人能够从困难中学习,他们不仅能够应对挑战,还能因此变得更强。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可以尽量追求反脆弱性。当我们遇到压力和挑战时,不仅要尽力保持稳定,还要试图从中学习和成长,变得更强。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普通人如何实现反脆弱呢?

    实现反脆弱性并不容易,但确实有一些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这个目标。

    01.多元化:在投资、学习和技能获取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不要只在一种投资方式或一种技能上寄希望,因为如果那一项失败,你会失去很多。相反,如果你有多种技能或投资,其中一项的失败不会对你产生严重的影响。

    02.增强适应能力:对于不可预见的挑战和困难,有能力迅速调整和适应是至关重要的。这可能涉及到保持开放的思维,愿意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面对失败时保持乐观和决心。

    03.创新和实验:尝试新的想法和做法,并从失败中学习和改进。这种实验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被它们所困扰。

    04.保持身心健康:无论在精神还是身体上,都需要抗压力和恢复能力。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适当的运动、饮食和休息,都可以增强我们的韧性。

    05.建立社区和网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困难的时期。一个支持性的社区或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资源或者是新的机会。

    这些都是提高反脆弱性的策略。但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以便在遇到挑战和压力时,能够适应并从中受益。

    当人们谈起反脆弱性,总是喜欢引用尼采的那句话:杀不死我的,令我更强大。但我觉得大多数时候人们有误读。例如“杀不死我的”,其实是选择出了那些运气好或者适应力强的。

    尼采的这句名言常被理解为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但从进化的角度看,这句话更接近描述生物物种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适者生存原则。

    在生物学中,适应性和生存力是由一个物种能否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并繁衍后代决定的。那些能够在困难和压力下生存下来的物种,通常是因为他们具有在那个环境下生存的特殊特性或者适应能力。

    在这种意义上,“杀不死我的,令我更强大”更像是描述了这种适应性的进化过程。

    然而,从个体角度看,“杀不死我的,令我更强大”通常被解读为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意味着通过面对和克服困难和挑战,一个人能够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成熟。

    这种理解,尽管没有包含进化论的全貌,但对个体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在进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并从中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适者生存"的含义。这种适应性就是一种选择,我们选择学习,选择进化,选择适应,从而增强了我们的生存能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努力不重要。实际上,选择和努力是相辅相成的。选择决定了我们要去哪里,努力则是我们到达目标的驱动力。

    没有努力,选择就只是空想;
    没有选择,努力就可能会迷失方向。

    最好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巴菲特重申:“最好的一项投资就是投资自己。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不用担心钱因高通胀而贬值了。”

    提升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资,也是对抗不确定性的最好路径。

    不管货币如何贬值,只有人的能力是不会贬值的。让自己更值钱,努力去学习、不断沉淀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靠谱的抗通胀方式。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你将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并有能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包括通胀。这是因为你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经济环境,制定适当的策略,以及找到新的机会。

    投资于自己并不仅限于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它还包括保持身体健康,发展人际关系,以及投资于个人成长和幸福。这些都是能够提高你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也能帮助你在经济压力下保持韧性。

    投资自己是对抗通胀,乃至任何经济挑战的最好方法。

    一个人适当保持混乱,可能会增加他的鲁棒性和反脆弱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01.灵活性:当我们保持一定的混乱时,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就会更加灵活。我们可以更容易地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观点,应对新的挑战。

    02.学习与成长:混乱和不确定性常常是学习和成长的源泉。当我们面对混乱和不确定性时,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挑战旧的信念,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03.创新与发现:历史和科学都证明,混乱和不确定性常常是创新和发现的催化剂。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艺术作品都是在混乱和不确定性中诞生的。

    04.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一个能适应一定混乱的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会有更好的应对能力。他们能够接受世界的复杂性,应对未知的挑战。

    因此,适当保持混乱,尤其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可能有助于我们增强鲁棒性和反脆弱性,更好地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在许多系统中,包括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冗余被视为一种保护机制,可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例如,人体的许多器官和生物功能具有冗余性,如果一部分受损,其他部分可以接管其功能。同样,在技术或社会系统中,如果出现故障或意外,冗余可以提供备用的解决方案。

    在个人生活中,冗余也同样重要。

    例如,一个人的技能和知识的冗余可以在某个领域出现问题时提供其他出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鼓励终身学习和多技能发展,因为这样可以增加个人的鲁棒性。

    因此,如果我们过于追求秩序和效率,而忽视了冗余和多样性,我们可能就会变得脆弱。

    适当的"混乱",包括保持一定的冗余和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增强鲁棒性和反脆弱性,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园丁与木匠》是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的一部作品。

    在书中,她提倡的是一种更加灵活、探索性的育儿方式,而非过度规划和控制。她将父母的角色比喻为“园丁”,而不是“木匠”,主张让孩子在一种充满爱、支持、机会的环境中,自由地探索和发展他们的潜能。

    高普尼克认为,混乱、好奇和探索是孩子的天性。

    这些行为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理解世界,并发展自己独特的技能和兴趣。而且,这种混乱和探索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它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况。

    因此,对于父母来说,应该鼓励孩子们的这种天赋,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去探索和试错,而不是试图用过度的规划和控制来压制这种混乱和探索的天性。

    健壮性和鲁棒性在某些上下文中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具体的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鲁棒性通常描述的是一个系统或者个体面对压力或者破坏时能够保持功能不变的能力。

    而健壮性则更常被用来描述生物体或者生态系统对于环境变化或者应激的适应性。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健壮性可以被理解为他们在面对压力、挑战、困难或者失败时,不仅能够保持现有的功能和状态,还能够学习和适应,从而在过程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培养孩子的健壮性的方式

    01.提供安全和支持的环境:孩子需要知道,无论他们面临什么困难或者挑战,都有父母或者亲人在背后提供支持。

    03.鼓励探索和试错:让孩子知道,犯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03.强调努力和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孩子应该知道,他们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成绩或者成就,而在于他们的努力和成长。

    04.提供多样化的经验:让孩子有机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和困难,这样他们就能学习如何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况。

    05.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这样,当他们面临困难时,他们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别人。

    通过以上的方式,我们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他们的健壮性,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独立和抵抗力,这将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益处。

    一个人的人生,重点不是其当下所处的状态,而是其状态变化

    例如,一个人现在境遇也许一般,但如果他的人生处在熵减的进程中,可能也会很好。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往往并不在于我们的当前状态,而在于我们如何改变和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强调进步和成长,而不仅仅是目前的成就或成功。

    熵的概念也可以应用在这里。一个人生的“熵”可以被视为他人生状态的不确定性或混乱程度。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在不断地变得更有序、更有目标和更有意义,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人生熵在减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努力消除所有的混乱或不确定性。

    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适当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可以促进学习和成长,增加鲁棒性和反脆弱性。

    所以,一个健康的人生可能不是熵最小的状态,而是在有序和混乱、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

    总的来说,熵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人生的复杂性。

    但同样,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它的限制,不能忽视人生的其他重要方面,例如情感、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等。

    我们可以将"熵减"理解为从混乱或不确定的状态向有序或明确的状态的过渡。

    例如,通过学习和努力,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技能和知识(即增加秩序),降低我们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即降低熵)。

    或者,通过规划和决策,我们可以将我们的生活从无目标或混乱的状态引导到有目标或有组织的状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和物理系统一样,实现人生的"熵减"通常需要投入能量和资源,例如时间、努力和专注。

    并且,完全消除熵,即达到完全有序或完全确定的状态,通常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我们的目标。

    一个健康和充实的人生应该包括一定的混乱和不确定性,以促进创新、适应性和个人成长。

    "熵减"的概念提醒我们

    我们可以通过投入能量和资源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从混乱和不确定性向有序和确定性的过渡。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接受和欣赏混乱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的平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平衡。这是人生的一大挑战,也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追求确定性,这是因为确定性为我们提供了安全感和舒适感。当我们明确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我们会感到放心,可以进行规划并做出准备。这种确定性可以来自于稳定的工作,可预测的日程,或者一致的人际关系等。

    然而,如果我们的生活完全确定,完全没有不确定性,那么它可能会变得单调和无聊。

    不确定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奇和刺激,它给我们带来了探索的可能性和机会。不确定性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兴趣,学习新的技能,或者建立新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不确定性挑战我们去适应变化,去面对未知,这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在追求确定性和保持不确定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我们需要足够的确定性来保持我们的生活有序和稳定,但我们也需要足够的不确定性来让我们的生活保持新鲜和有趣,以及促进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这就是生活的艺术和挑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环境的稳定性、信息的可用性、资源的限制等等。

    生活中本质上不是追寻最优策略,而是适应性最强的策略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追求的并非单一的最优策略,而是寻找适应性最强的策略。

    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常常是复杂且多变的,单一的最优策略可能在某一情况下表现优异,但在其他情况下可能就无法应对。

    适应性最强的策略往往能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都有较好的表现,或者能快速调整来适应新的情况。

    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既要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经验,又要敢于尝试新的可能,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生物进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适应环境的物种,即使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也能生存下来,因为它们能够适应变化,这是一种适应性的策略。

    反之,过于专一的物种,即使在某一特定环境下有很高的优势,一旦环境改变,就可能无法生存。

    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我们保持这种适应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稳定性和灵活性、规律性和创新性之间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

    专一和聚焦的策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风险,尤其是在环境变化快速或者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

    如果我们过于依赖某一特定的策略或方法,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情况或解决方案,那么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可能会面临困难。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专一和聚焦的策略没有价值。

    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专注于某一特定的目标或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优化结果,甚至取得在其他方式下无法达到的成功。

    例如,一个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家,通过深入研究和练习,可能能够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关键在于如何在专一和灵活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环境和目标来判断。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专注和深入;而在其他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更广泛的视野和更灵活的策略。

    这就像在棋盘上,有时我们需要聚焦于一部分棋子和策略,有时我们需要考虑全局。

    总的来说,既要有专一和聚焦的能力,也要有适应变化的灵活性,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到最适应的策略。

    专注于一点,以及全局扫描,二者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有时候我们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黑白思考。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倾向于使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如“好或坏”,“对或错”,“成功或失败”,“专注或广泛”。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一种灰度区域,或者说是一种连续的谱。

    在你提到的专注和全局扫描的问题上,的确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情况和时间下动态调整。

    有时候,我们需要全局扫描,了解全局情况,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专注。

    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暂时放下专注,重新进行全局扫描,看看是否有新的情况需要我们注意。

    这就像驾驶一辆汽车,我们需要不断在观察远处的路况和关注近处的细节之间进行切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最好的决策,既不漏掉重要的信息,也不会被过多的信息淹没。

    提高切换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被称为“切换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复杂和多变的环境,更好地做出决策。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的

    举几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

    01.学习新知识:当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或者技能时,通常需要先进行全局扫描,了解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然后,我们可能需要选择某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但是,我们也需要不时地重新进行全局扫描,看看是否有新的发展或者相关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

    02.工作项目:在开始一个新的工作项目时,我们通常需要进行全局的规划和预测,包括确定项目的目标、计划、预算等。然后,我们需要按部就班地实施每一个步骤,专注于具体的任务和工作。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定期进行全局的评估和反馈,看看项目的进度是否符合预期,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03.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如绘画或音乐制作,也需要在全局和局部之间进行切换。艺术家通常首先需要对作品有一个全局的构思和规划。然后,他们需要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处理。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也需要时常从全局的角度去审视作品,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创作中,我们都需要有切换思维的能力,既要能看到全局,也要能关注到细节,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做出最好的决策。

    既然说到了决策,上面的决策是关于局部和整体的,再说一下长期的和当下的决策。

    长期决策和当下决策

    长期决策和当下决策,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需要做出的两种决策。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时间视角和目标。

    01.长期决策:这类决策往往关注的是较长时间范围内的目标和计划。长期决策可能涉及的是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例如,规划职业发展,决定是否购买房产,选择投资策略等。这类决策需要我们基于长远的考虑和全局性的思考,而且往往需要权衡短期的付出和长期的收益。

    02.当下决策:当下决策通常更注重眼前的情况和短期的目标。例如,选择今天的餐饮,决定是否参加某个聚会,处理突然出现的问题等。这类决策通常需要我们快速响应,考虑的主要是眼前的利益和立即的需求。

    长期决策和当下决策的挑战在于二者往往需要进行权衡和平衡。

    有时,我们为了长期的目标需要牺牲眼前的利益,如为了健康而选择坚持运动,尽管运动过程可能会带来疲劳。

    有时,我们可能需要适应当前的环境,做出短期的决策,但同时也不能忽视长期的影响。

    在做决策时,我们需要考虑到长期和当下的需求,然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这需要我们有全局思考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我们能关注到眼前的情况,适应性地做出最优的决策。

    实现人生的熵减的方法

    实现人生的熵减,主要涉及到提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确定性和效率,从而使我们的人生状态更加有序。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

    01.设定清晰的目标: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可以设定一些明确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不确定性,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使我们的行动更加有意义和有效。

    02.优化时间和资源管理:我们可以通过优化自己的时间和资源管理来提高效率,比如建立有效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日程,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03.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从而减少生活和工作中的不确定性。

    04.建立稳定的关系: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稳定和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我们应对压力和困难,从而降低生活的不确定性。

    05.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以及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使我们更有精力和毅力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尝试降低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从而实现熵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熵减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追求完全的确定性和有序性,适当的不确定性和混乱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灵活性,应对未知的挑战和变化。

    关于熵减的人生隐喻。一个人要实现持续的熵减,本质上是要构建一个系统,从而从外部获得能量输入,并且持续稳定地实现熵减,对外做功,创造价值。这个说法对吗?是的,你的这个隐喻是很恰当的。

    实现熵减人生:对外做功,创造价值

    一个人想要实现生活的熵减,那么他必须构建一个能够从外部吸收能量(或资源、信息)并有效利用这些能量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包括个人的知识、技能、人脉、经验等各种资源。

    例如,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即获取新的“能量”输入),人们可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即实现熵减)。

    同时,人们通过工作或其他活动,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即对外做功)。

    因此,实现熵减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获取能量,还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能量,将其转化为有序的、具有价值的输出。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进步和创新,提高自己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构建一个越来越有效、越来越有序的“个人系统”。

    人和机械系统的一个重要区别

    人类具有学习和适应的能力,可以通过经验、知识和技能的累积不断进化和提升自我。这种自我进化的能力使人类能够应对复杂和变化的环境,也是人类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这种进化性让人类的"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且灵活。我们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改变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以更好地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在追求熵减的过程中,这种自我进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仅要懂得如何从外部获取能量,也要懂得如何改变自己,以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能量,实现我们的目标。

    AI的可怕之处,既能够像内燃机一样不知疲倦持续重复,又能够像人一样不断学习持续进化。

    人工智能(AI)具有能够处理大量数据,执行重复任务,同时也能学习和改进的能力。这确实使得AI在许多方面超越人类,尤其是在处理大数据,执行重复或者需要高精度的任务方面。

    AI不断进化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不断改善其性能,这在机器学习领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许多现代的AI系统能够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不断提高其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但我们也要明白,AI的这些能力都是基于人类创造和编程的。虽然AI在某些任务上的表现可能超越人类,但它们并不具备人类的自我意识、情感以及更复杂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AI是人类的工具和助手,而不是替代者。

    AI就是有些可怕。技术的快速发展确实带来了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

    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挑战,以确保AI技术的发展能够服务于全人类的利益,同时也需要监管和引导,以防止潜在的滥用和风险。

    平衡点概念

    物理中经常出现平衡点的概念。例如最小作用力原理,是不是本质上也是某个稳定的平衡点?

    物理中的许多基本原理都与寻找某种平衡或稳定状态有关。最小作用原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这个原理说的是,在所有可能的路径中,物体实际遵循的路径将使得"作用"最小化。

    这里的“作用”是一个特定的物理量,具体地,它是“拉格朗日量”的时间积分,其中拉格朗日量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差。最小作用原理是许多物理定律(包括牛顿的运动定律,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等)的基础。

    与此类似,我们在经济学,生物学等许多领域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概念,如寻求效用最大化,生存优势最大化等。在这些领域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某种平衡或稳定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优化或最大化某种度量来实现的。

    所以,可以说,无论是在物理学中的最小作用原理,还是在机器学习中的最大熵原理,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普遍趋势,那就是寻找最优或稳定的平衡点,以最好地解释和预测现象。

    人工智能,特别是最新一代的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具有一些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元素。

    首先,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通过多层神经元的连接和权重调整来逼近复杂函数,这个过程很像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过程。网络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调整,选择那些使得模型性能提升的权重,舍弃表现不佳的权重。

    其次,强化学习的探索与利用策略也有类似的地方。它通过不断地试错,探索未知的环境,然后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这类似于生物面对新环境进行适应性演化的过程。

    还有,进化算法直接模仿生物进化的过程,如变异、重组和自然选择,来在搜索空间中寻找优秀的解。

    因此,这些机器学习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体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精神,他们的成功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达尔文进化主义的胜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技术还远远达不到生物进化的复杂性和智能。

    生命的最大用处,是将它用于比生命更长久的事情上

    人比其他所有生命更追求意义,更在乎彼此(也因此而更不在乎)。

    所以,在完成诞生之初的“to be”后,人在短暂一生中的“to do”,是一个漫长的找寻和迷失的过程。

    如果放眼整个宇宙,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概率计算告诉我们,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个体卑微的生存努力,通过大自然的进化算法产生了谜团般的智能,以及意识之光,在银河之间若隐若现。

    生命的熵减是随机扩散之上的偶然,这偶然必然再归于熵增的时空深处,没人能够幸免。

    所以,在这个被物理定律和概率公式描述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度过自己的熵减人生?

    动物以负熵为食,人不止如此。

    人类的集合所构建的秩序,不只是为了实现交换的效率,也绝非是放大版的蚁群智慧。

    一个人因熵减而诞生,因熵增而迷失。

    随后,少数幸运的人会实现人生的第二次熵减,也就是所谓“第二次诞生”。

    而这些,就是哈耶克所说的别的地方无法生长出来的“新力量”。

    这个过程当中,个体神迹般的第二次“自我熵减”,总是伴随着随机性的戏弄,伴随着对抗熵增的挑战。

    随机性并非秩序的破坏者,迷失亦不是一个人的耻辱。

    相反,这极可能是对某些极限的探索,是不甘此生雷同的某个生命样本的纵身一跃,是将个体有限的熵减融入更大范畴系统的自由选择。

    《加勒比海盗》有句台词说:

    当然要选择迷失,才能去往无人能到的地方。

    随笔/恒之馨(图原创·文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熵减人生:构建系统·聚焦能量,对外做功·创造价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kd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