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山文化含天正19年,文禄4年,庆长19年。
天正元年(1573)信长入京,室町幕府统治结束。伏见城成为废墟,变为桃田,山城周边称为“桃山”,它承载着满满的怀旧之情,但并没有被研究得很充分。
桃山文化较难把握,更像是一种“文化软件”。它某种程度上是“万物融合”,体现在茶道、战乱、筑城等方方面面。而“万物融合”不能成为学问。
“万物融合”日语写成具合,意味着世间万物的“具”和各自相融的“合”。“举止、装饰、款待“都保持若即若离的感觉,这种状态派上用场的所有东西都成为“超部分”被当做玩赏的对象。对象不是某一部分,而是主客之间的关系。
安土桃山时代与欧洲文艺复兴后期重合,和早期巴洛克登场期一致。雪舟和达·芬奇为同时代人。与长谷川等伯画家生涯(1539-1610)基本重合的有蒙田(1533-1592)、列柯(1541-1614)、塞万提斯(1547-1616),以及布鲁诺(1548-1600)。
桃山时代也正好是伊丽莎白女王、阿克巴大帝和织田信长掌权的时代,时间上伊丽莎白比信长年长一岁,在阿克巴大帝镇压古吉拉特暴乱的同时,信长火攻了比叡山。
1534年,西方诞生耶稣会,全欧洲经历着最后的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风暴。同一时期的日本处于法华宗和遗像中进行宗教对决的时期。1541年加尔文开始宗教改革,同年年老的米开朗基罗画下《最后的审判》。对桃山文化来说,国外的声音不是以文艺复兴的状态出现,而是耶稣会向世界传教的浪潮。
信长特地安排了第二场论争,让朝山日承和弗洛伊斯进行论战发,似乎是佛教和基督教的对决。但对于信长来说,弗洛伊斯的异国风情更加有趣。日本已决定接纳欧洲的方式。天下融合,佛教的彼岸理念开始后退,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在现实世界议论天下的风潮。
欧洲刮起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风暴之时,日本列岛的城市和农村的社会性分工正在进行,促进了兵农的分离,贵族和武士居住在城市,农民被束缚在农村。介于武士和农民之间的町众开始繁荣。
社会性分工发展导致交通繁忙,铺修道路和架桥工程非常密集,撤除关口等基础设施整顿也在进行。确定主要街道路宽5.5米或者3.6米,统一榻榻米尺寸等统一度量衡行为都是在此时期。火枪火药传入,冶金业陶瓷业技术发展,螺钉从荷兰传入,算盘从中国传入。生活样式方面有了华丽的变化,公家和武家的风俗逐渐大众化。过去的吉日庆典现在平民也开始隆重庆祝。
日本文化非常擅长进口素材,然后自己重新加工,编辑形成样式。日本的文化特性就是编辑的传统。桃山文化就是延续了之前的编辑传统,但是从此时的编辑中,尽情的创造出了属于日本的素材。
桃山时代的宗教文化变化也十分剧烈,从“禅林到法华”这种主角的变更中,时代主体意识就发生了变化。长古川等伯的巅峰时期,正是桃山文化的巅峰时期,新兴的法华文化和天主教文化对抗。过去有禅林文化,由贵族和武家支撑,而法华文化和天主教文化的旗手则是町众。
时代象征随之发生变化,各领地中央开始建立巨大的城郭,城里的“会面空间”逐渐扩大。狩野派一族挥舞画笔,促使障壁画发展,世间开始讴歌“黄金化”和“装饰化”,与其说是文艺复兴,不如说是巴洛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