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贞元的学生,我们都在阅读经典,不管是晨诵还是语文大课程,都有着经典的陪伴。那么经典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为何要去阅读他们呢?
既然经典可以从古代穿越到今天,那么他们一定是集齐了古人的智慧。我们阅读经典不仅从如《战国策》中,获取古人的智慧,还可以从如《史记》中,看到鲜活的历史,明晰的人物。
我们中国是建立于先前人民之上的,或者说中国的根基就是这些经典,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周公发明的礼乐,也离不开孔子所说的仁心。中国与西方的民主根基是不同的,西方由他们的根基发展出了现代民主,而中国是想借用这种更好的政治方式,协助自身的发展。或者说西方民主只是外接上来的,中国的本体依然还是先前孔孟时代的思想。那么作为中国人这些根基上的东西,怎么能不理解呢?如果我们只去学习民主制度,而不去学习这些根本上的思想的话,中国即便强盛,也是一棵没有根的大树,不能挺立于世上。
中国或者说先前孔孟的理想社会,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觉醒的,人心外推,不需要任何政治系统,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人轮社会。如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应然性的善展现出来,所以我们介入了民主制度也就是政统。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政统,变成依法要求人,那就完全偏离了我们民族的根基。放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做到能够将人性展现。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超高的天赋,可以像阳明那样独自悟出大道,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前人留下来的书籍。
除此之外,阅读经典也可以帮助一个人的发展。
如今很多学生整天都是在为了考试刷题练习,这样的学习当然是痛苦的,因为他们并没有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去练习,把一生的目标都放在考上一个好大学上。在这种情况的时候读些经典也许可以解答疑惑。
比如《诗经》里说“寿无金石固”。人本来就没有如金石一样永恒的生命,或者说我们的生命十分的短暂。在这样短暂的生命中考上一个好大学又有什么意义呢?甚至是成为亿万富翁,又有什么意义呢?最终不还是土灰?
不过曹操却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果将自身生命与大生命进行融合的话,自然个体中为土灰,但生命却融入了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中,成为了它的一部分。如果在学习中能找到一个更上位的目标,那么学习就不再是痛苦。
经典不仅能够解答这样的大问题,在各个阶段上,经典也是你能帮助到你。
比如说为何有了大目标,学习就可以不是痛苦的?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阳明说“心即理”,“知行合一”。当心是真正找到方向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按照心去行出来。如果心真正找到了能够安放自己的地方,那么心就会带着整个人去学习。学习由此从被动变为主动,自然也就不再痛苦。
所以经典不仅是中国的根基,它还可以帮助发展个人生命,它可以在大方向上引导你,甚至在一些小问题上他也可以帮到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