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农耕文化的主角,是异于人类的英雄,是农耕社会的王者。在农业文明发展里程碑上,为人类告别“刀耕火种”、走向文明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
人类很早就将驯服的牛用作役畜,其主要是用于拉车(大约开始于新石器时代后期),而后用于耕田耘地。
牛最初参与农田劳作,是很原始的牛踩田的方法。学者们研究的成果表明,在我国长江流域水利发达地区的深土水田,人们将(水)牛赶入田间来回走动,直到将田泥踩碎、踩烂,达到种植的要求。

直到汉武帝初年,牛耕也还只限于豪富地主之家,一般农民仍主要使用木制或铁制的耒耜耘田。

汉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大力推广牛耕技术。他所推广的牛耕技术为“耦”耕技术,为“二牛三人”。操作时,二牛挽一,二人牵牛,一人扶辕耕作。后来,“耦”耕技术逐渐进化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

在政府的提倡下,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到东汉时期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此后操作更为灵活方便的一牛挽犁牛耕法开始出现,且行用了近两千年没有太大变化,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二十亩地一头牛”仍是农村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勤劳的中国人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发明创造了更多农耕技术。
西汉赵过总结前人经验,吸收以往播种工具的长处,发明了功效高的播种机——耧车。由于耧车把开沟、下种、覆盖、镇压等全部播种过程统一于一机,一次完工,既灵巧合理,又省工省时,故其效率能达到“日种一倾”。

早期人们在播种前靠木榔头碎土和平整土地,费时费力。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一种由牛力牵引的耢耙出现了。使用时将耙平放在翻耕过的田地上,牛拖拉前行,人立于耙上,一方面加大对土面的压力,一方面便于操作。

唐代后期,江南农民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较之以往使用的犁工作效率更高,“惟中等之牛,日可犁田十亩”。这种犁非常先进,在世界农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地位。曲辕犁出现后,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至此,中国的耕犁已基本定型和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牛是六畜中地位最高的动物,它对人类所做的贡献为人们所敬仰;除素食者外,民间修行的人大多数不食牛肉,牛为人们耕田犁地,一生劳作,人应有感恩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