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备案延期究竟在延谁的期?

作者: f97893c63bda | 来源:发表于2018-05-17 16:50 被阅读32次

| 小象要趁早

备案延期,让很多投资人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如何对平台进行选择了,再加上,不时传来的跟备案有关的各种敏感信息以及揣测,更是让人进退两难。

但小象我本人,却一点儿都不迷茫,甚至觉得重来都没有这么清晰过,因为有太多脉络可以依循,有那么强大的力量可以倚仗,这些大家看不到的手,其实已经伸到了细枝末节,只是需要我们去用与其相同的角度去解读罢了。

这也是小象反复提醒大家的,现阶段投资P2P要先看文件,如果某个平台的行为,跟文件有偏差,它说的再好,也不要理会,而是要画个问号,要多大有多大,在这个问号没有实质性解决之前,不要进行投资。

那么接下来,小象就从文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究竟为什么会延期,到底在延谁的期,怎么去规避延期过程中的显性风险,以及如何最大程度的去降低投资中的隐性风险。

首先要获得备案,就需要通过整改验收,而后者是整个网贷风险专项整治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这一步是通过显性形式明确体现出来的,验收合格的,会给普通投资人一种平台很安全的隐性信号,有可能造成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人的盲目选择,没有通过验收的平台因为要面临被取缔,也可能会引发对应投资人的强烈情绪,前者是责任后者是压力。

如果想要最大化的降低监管行为本身所引发的风险,就必须要细化验收标准,并充分披露,P2P平台的行为边界,明确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要具备,才能有效的化解掉前述的尴尬局面。

而且这些验收标准,不能仅局限在内部进行流转,还要让公众都看到,这样才能起到预防针的作用,让大家清楚的意识到,哪些平台是存在风险的,需要提前进行规避。

很明显这些验收标准,已经通过“141号文”、“57号文”以及“29号文”的形式明确给出来了,你理解的越深,离风险就会越远。

通过对这三份文件的解读,你会发现,监管想要的是回归业务本质,具有独立的风险控制能力,可以真正服务到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平台。

这些要求,不是平台自己说具备就可以的,需要用量化的标准来进行衡量,比如说业务本质这个要求,有多少平台是专注于在做小额分散的借贷业务撮合的,没有任何资管类产品的发售,没有跟金交所发生过关系。

又有多少平台,在“29号文”发布以后,明确披露过曾经发售的资管产品或者引入到金交所的资金的结清情况,以及明确承诺过结清时间。

对于独立的风险控制能力又有多少平台具备那,有多少平台的核心风控是外包出去的,又有多少平台的资产直接就是靠外部来供给的。

对于真正服务到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有多少平台,是在用合理的定价机制,从信贷角度出发,在真正服务于借款人,而不是纯粹的以盈利为目的,用高收益来覆盖高风险。

那么回到投资人的角度,你选择的平台,是否在2016年8月24号之前就已经真正开展P2P业务了,是否明确纳入到了整改验收范围,并明确收到了来自注册地的地方金融办的整改通知,是否存在,监管不允许做的行为,之前曾经发生过,是否明确承诺过存量的结清时间和结清进度,资产是否为外部的,核心风控是否为外包的,业务种类,在成立以后,是否发生过多次的转型,是否依然有存量违规业务等等。

我们虽然做不到对整个P2P领域的系统性把握,但是可以用微观的角度,对自己已经投资了的平台,和打算进行投资的平台,进行针尖对麦芒的考量,除非你的投资额很小很小,否则就应该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多用时间去学着判断这些平台的风险,和是否真正合规,不断的提高自己对平台和这个领域的敏感度,学会抓住事情的本质,只有这样,你才是真正在投资P2P,而不是在赌。

希望小象今天的文章,能够让大家意识到,要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究竟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对平台展开判断。

【小象智投频道】

信贷砖家、资深P2P投资人,一个爱分享的小姐姐~

PS:这里还有小象的平台观察文章音频等着你来收听哦:)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为小象原创,如若转载,请联系小象获取授权,谢谢配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P2P备案延期究竟在延谁的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ob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