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在网易云音乐里循环钟立风的《黑鸟,你在哪里》,突然想起我有一本小钟的书《在各种悲喜交集处》,于是翻出来重温,却发现了一个早已被我忘记的事实——原来我是通过小钟的书才知道木心先生的。
书的序言里就提到这本书名的来历——“如欲相见,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而书里有一章即为“素履行”,显然也来自先生的书名。身边的几个朋友都知道我喜欢木心,但每当他们问我是由什么机缘看到木心的书的,我却不那么肯定,在这种事情上,我似乎很健忘。但是现在,又那么凑巧的找到了这个“机缘”。
这让我很感慨。《哈利·波特》里的纳威有个记忆球,每当你忘记一些东西时,记忆球就会变颜色,但讽刺的是,当它变颜色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我也是。当我忘记我是如何认识木心先生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如果不是这个偶然的机会,下次再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开始阅读木心的呢?”我大概也会说“那首《从前慢》啊……”
之前在一个公号上看到一句话,很受用:“当你开始重读一本书的时候,才算真正开始读”。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当我买书回来读的时候,也许并不是真正的读,而是一种“占有”。“书非借不读”,说的也就是这层意思吧。
很多时候,我在反思自己是不是拥有太多书了。尤其是去年看了一个关于梦蝶老人的纪录片,片子里,老人的书架赫然在目,放眼望去,似乎书还没有我的多。羞愧至极!
于是,我就接着翻这本书。看到了许多从前喜欢以及到现在还一直喜欢的人。有永远少年的朴树,平和如诗的李健,旧电影一样梦幻的郁冬……当然更多的是,出现在小钟生命中的那些普通人。大多数时候我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但会在很多时候想起他们做过的事情。
阅读就是这样的。通过这种方式,你会认识很多“朋友”。平日里,他们在书里沉默,一旦你翻开书页,他们鲜活起来。有时候我也会想象,像霍格沃茨墙壁上的画像在半夜会互相交谈一样,也许,在夜深人静时,书里的人物也会彼此吐露心声。
有时候,你很久不去看望他们,但你的脑海中总会浮现他们的影子,而当你翻开书,他们会像老友一样对你娓娓道来。小钟的书里总会有这样的朋友。
作为歌手和作家,他保持着一年出一张专辑和一本书的速度,不疾不徐,总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诉说。他的书里出现很多他在旅行时遇到的人和事情。从前看他的书是好奇作为创作型歌手他会怎样用文字表达自己,现在,我却更加疑惑,作为一个人,他是如何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的,更别说,把这种好奇心变成作品。
因为,好奇心人人都有,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把这种心性变成作品。就像日常生活,人人都在日复一日,但是有的人能把日子过程诗,但有的人就只在重复。
从前,在很年少的时候,我总是在向往一种热火朝天的生活,我清楚地记得,在小学六年级那一年,我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放在我的枕边,整天在意淫一种“生活在别处”。许是师长们的教育,许是自己天性里有男孩子的习气,从小到大,我总是怀抱着一种英雄主义。
而后来,在生活平静的流淌里,我突然意识到静水流深才是一种真正的力量。我努力说服自己去认真地生活,在日常的琐碎里发现精致的美好,在生活之流里发现自己的价值。就像小钟的歌里唱的“黑鸟,你在哪里?”我是那个永远在寻找某种情怀的少年,但是再也不会像无知少年那样闷声撞进生活的铜墙铁壁中,我将成熟于我应该成熟的,怀抱着最坚定的信仰,带着少年气,行走在这世间。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日更 Day 04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