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部编版教材“教读”课型的理解与定位

部编版教材“教读”课型的理解与定位

作者: 新颖菜籽 | 来源:发表于2023-05-09 19:18 被阅读0次

      部编版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其中“教读”课型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

      阅读教学的课型几乎没有变化,没有节奏,全都处理成精读精讲,老是那一套反复进行,学生肯定没有新鲜感。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的语文教材,在课型定位上做了调整,改为“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增加“课外阅读”,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

      精读、略读是之前阅读教学课型的二分式认识。现在的语文课每个单元也是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精读课,老师要教得精,儿童学得精,最常见的精读法是“咬文嚼字”。略读则注重教师教得略,提倡学生自主学。老师少讲,精讲,甚至不讲,儿童多实践。同时要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应用到略读课中,感受、体会,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可这是我们理想设计的,但现实中的课却出现了四化现象:小学课堂大学化,简单文本复杂化,朴素内容演艺化,教师强势儿童弱化。

      那“教读”课型是什么,怎么教呢?我们来听听何捷老师是怎么做的。

      1. “教读”并非是原有“精读”的割裂与对立。教读融合了“精”与“略”两种课型,借助教材教会儿童用所学的方法尝试独立阅读。“教教材”不是教读的本意,以教材为例,搭建通往阅读世界的平台,“用教材教”,才是教读的要义。

      2.“教读”注重教学内容变革,在读法上给予更多的指导。 也就是要注重教方法。  读书方法多样,有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都是儿童常见惯用的方法。  我们教师必须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的方法,整体阅读、厚书读薄、口诵笔述、分类阅读,比较阅读等方法的习得,都可以通过有系统,持续推进的教学得以实现。 教师只有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得到方法和运用,教才有意义,才能影响儿童阅读的发展路径,改变儿童阅读的情态。

      3.“教读”主张不同文体匹配不同的方法。新课标在每个学段中都有不同的阅读目标。

      4.“教读”在课堂样式呈现上也有变化。原先的精读课堂基本以单篇幅教学的推进模式,而“教读”课型中则包容多种样态,比如:整本书阅读教学、单元组合教学、主题教学、研究性阅读等。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动物这一主题设计了四篇课文,《猫》、《白鹅》、《白公鹅》、《母鸡》,这四篇不同语言风格,来自不同地域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儿童发现差异,感受多种写作方法方法。

    读了这一部分的内容,我的心里五味具杂,作为一名教龄二十年的老师,平时只顾着教书,虽然有读语文新课标,但我们仅仅从字面上去研读课标,对它里面蕴含的文字意思并没有过多的追求,没有读一些名师写的书或者是教学设计等,一直处在自己教自己,听身边同仁的课,并没有用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对这里面讲的知识,有的似曾相识,有的从没有听过,如果不是这次读了何捷老师写的书,我都还不知道现在已经是“教读”了,我一直都是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去教学我们的课文。对于精读课文,我们什么都讲,生怕学生落下了一个生字,讲词语讲课文片段,细细的分析,对课文的整体分析等讲得特别多,也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听,我们都心甘情愿的多讲一些。对于略读课文,刚开始教书那几年,我根本不知略读课文,是要和精读课文不一样的教法。教了两年之后,我才知道略读课文是通过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通过自学学习主动学习。后来,我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往往起着点拨的作用,我一般都是让学生读前面的课文前的链接,里面会有问题。学生也可以围绕课题质疑课题,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之后,我把有意义的问题留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时我会偷懒,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进行汇报,学生刚开始有点不好意思有点胆小,不愿意上去,可当有两三位学生开始尝试上课,感受上课的那种学习乐趣之后,他们往往特别愿意上台当小老师,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

      其实要学生学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当老师,他们想要把课上好,自己首先得弄清楚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比他自己当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不管是学生,还是我们老师,都需要学习,也需要不断地充电。之前一直忙于工作,书看得很少,也不太愿意看书,今年终于把所有沉下心来主动阅读,不管阅读哪方面的书,只要你读了一些书籍都是有好处的。我感谢新网师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很优秀的一群人一起学习,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才让我不愿意看书的人都能静下心来看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部编版教材“教读”课型的理解与定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td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