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早上的六点多。
惠南地铁站,挤着地铁赶上班,人实在太多,真的是既被挤,又被赶,一边挤着地铁,一边死死抓住手里的手机,手机里还开着电子书,是陈晓卿的那本《至味在人间》。
做了近十年的厨师,又去做了摄影,心心念念那些光影,又恋恋不舍那些美食,于是,做摄影工作的路上,三心二意,一边挤地铁,一边看电子书。
从《舌尖上的中国》熟悉陈先生,65年出生于安徽,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摄影专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做了责任编辑,慢慢地开始了纪录片的编导,直到2012年因为《舌尖上的中国》才被人熟知。
我们感叹于《舌尖》画面的清晰细腻,取景独到,也惊叹于镜头切换的自然,镜头语言的生动,特别是叙事的铿锵有力,既很好地展现了深藏于烟火深处的家常便饭,也为我们展现了五千年来美食生活,让我们既爱这个国家,也爱自己,爱自己的生活!
所以对于这本《至味在人间》,我真是一个字都不想错过。
先看推荐序,沈宏非这么说到:陈晓卿的敌人,不是人,是城市,人造的城市。敌意之深浅,与城市体量及其距离乡村之远近,成正比。
我们从这里看得出,陈先生扎根于土壤深处,其影像、其文字,皆带着一股泥土气息,清新怡人,而又至纯至真。
这样的文字,在书中还有很多:
那一个个寒冷冬夜里,外面噼噼啪啪的鞭炮,屋内一家五口人围坐在一起的情景,今天再也难以找到。
慢慢喝了下去,镜片后面的眼睛也随之眯了起来,不由地让人联想到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般的乡愁。
最好吃的早餐都在居民区的寻常巷陌中,冒着烟火气的地方。比如你可以站在锅灶前跟店老板说着咸淡……
以美食为借口,以文字为理由,从寻常生活中叙述一口一食,经历过生活的人,才懂生活之美,陈先生的一字一词中,满含情感,又不乏温度,读来令人神往,神往那些寻常巷陌,也神往寻常巷陌中的那些一汤一羹,一菜一饼。
当读到那段:菜的品相谈不上好,但非常可口,而且绝对是正宗湖南家常味道,巨下饭的那种。后来只要加夜班,住在那儿,我就会打个电话约俩菜,干完活,喝点小酒蒙头大睡,挺幸福。
地铁中被挤在椅子靠背上,那一刻眼泪差点流出来。
我魂牵梦绕的家乡以及家乡菜,时常在梦乡里雾气缭绕,醒来在繁华的都市,家乡很近,家乡也很远,家乡的辣椒以及所有和辣椒有关的味道,都是清晨的朝阳,像一颗红星,照我去战斗。
而这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每个人都是战士,白天冲锋陷阵,晚上回到自己的小窝里,一粥一饭,一菜一羹,都是幸福,幸福过后,继续昂首挺胸,像一个迎接胜利的战士。
一段文字读罢,家乡仿佛就在跟前,家乡菜也在嘴前,心心念念的湖南菜,像梦一般,味道留在牙口,情感却在心间。
陈先生还这么说:我更愿意相信,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
原来,即便叶长舒于天空,根却深系于土壤,深系于脚下的三尺之地,不管天空多宽广,土壤多肥沃,永远依恋的,始终是那脚下的尺寸之地。
对于人而言,小时候的味道即便现在看来,根本不是美食,甚至有些丑陋,但味觉从此在心里扎根,何时何地,想着、念着、唠着、叨着。
回想起那些儿时的味道,心里不免湿润而又温暖起来,只是梦里梦外,那些味道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变成文字的那一刻,才重新立体和丰满起来。
感谢陈先生的文字,于浩瀚的书海中又畅游了一回,于至真至情至理的文字中又归家乡一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