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看世界之《旅欧杂记》
2019年4月28至5月10日,共计十二天,与友人参团前往德国,意大利,梵蒂冈,瑞士,法国旅游。在记述各国旅游观感之前,把一些零碎见闻报告各位,以佐饭后茶余。
旅游是需要时间和兴趣的。最有时间的人就是退休人员,这些人中又有旅游兴趣的人和一些在职在岗可以挤时间旅游的人就走到了一起。我们这个团就是由这样的人组成,团员34人,有二十人是退休人员,有十四人是在职工作的人。退休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六十到七十之间的人,这些人很多年轻时候参加过国内大串联,现在又是串联世界的主力军,中国旅游市场的大部分商机就在这个人群之中。在职在岗人员有私企老板,有自由职业者,有打工人员,他们是趁小长假或陪家人,或集中公休假出来旅游,或忙里偷闲,或犒劳自己,或安抚家人。他们的年龄集中在80后,60后,70后比重偏小。退休人员中与家人出来的占60%,单身出门的占40%;在职在岗人员中与家人出门的占30%,单身出门的占70%。旅途中如果有插曲或戏剧性的表现,往往单身出来的人员会是骨干,青年会更活跃一些。
旅游是看热闹,长见识,了心愿的事,既是个体行为,又是社会现象。参加过一些旅游团后,你会发现,看热闹的人比例不低,反正要见识一下别人是咋回事咋样生活工作的,最好是有真人秀。就应了那句,”从自己待烦了的地方到别人待烦了地方去就是旅游”。在欧洲的旅游景点到处是一脸茫然的同胞,比重在70%左右。有一部分人旅游是为了长见识,这在年轻人居多。到欧洲简单旅游值得看的应该艺术音乐、建筑规划、装饰家居、流行服饰等直观的见闻,可能激发创作灵感,或者有身临其境的经历可以增加作品的可信度。还有一些人就是为了了却游历世界的心愿,我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有点为旅游而旅游了,嗬嗬,相信”怀着我式心态的人绝不仅有我一个”啊。
旅游是个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事,结果如何全在主观,或欣赏,或诟病,或记忆,或淡忘,那是一定要产生的后果。记得二三十年前,出国是一件大事,或准备充分,或作装统一,或培训动员,或肩负重任,搞得紧张又严肃。那时据说在西方的大街上穿着不合身西装,高声喧哗,随地吐痰的就是中国游客。现在出国就像原来的赶场一样随便,只要办护照,报名交钱就可以说走就走。现在出国的人个个都是穿着随意的人,在巴黎这样的时尚之都,中国游客绝大多数都穿家常服,还有人穿着像睡衣一样的服装,或高声喧哗地在招呼同伴,或在参观景点,或者抢购奢侈品。参观完景点或者买完东西后,在景区或者购物中心随意一坐,姿势放松,或交头接耳,或低头看手机,样子跟难民区别不大。随地吐痰的人倒是几乎没有了。我在想是不是又一种潮流在引领世界啊?骄傲的巴黎人,西方人,来看你们的人是如此随便随意啊。这世道一定让傲娇的西方人看不懂吧!倒底他们咋想的,我们只能从现象上推测。有喜欢我们的,比如瑞士小镇客店的老板,一个六十七岁,或者七十六岁的老头,他用英语告诉我年龄时,我的英语听力是没有弄醒豁的。我们到达时他亲自出来指挥车辆停靠,见了我们就说:”欢迎毛泽东”,临走时还合影留念,挥手道别时也是”再见毛泽东”。我们是搭到毛泽东沾光呢?还是他用毛泽东代指中国人啊?反正感受到了真诚的欢迎。其它旅店和有些场所要么有对中国人的专门提示,要么有区别的接待,要么是有服务缺失的。你说这是为什么?意味着什么?
交流影响无处不在,就是在自己参加的团队里,虽然时间不长,也是会有影响的。我们团队总体上是团结友好的。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团队里年轻人文化层次更高,成功人士更多,各方面的实力在向年轻人顷斜,懂礼貌让年长的人已成为不需提醒的自觉,个别花絮只是增加了旅游寻开心的佐料。
航海家
2019,5,12,于遂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