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术前沿丨语文课堂深度学习中的“共生效应”

学术前沿丨语文课堂深度学习中的“共生效应”

作者: 难得清明 | 来源:发表于2023-04-28 07:51 被阅读0次

    小学语文教师杂志 2023-04-26 13:58 发表于上海  作者莫国夫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独特的现象:有时,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能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人们把自然界中的这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说回到语文教学,一堂阅读课,面对文本,个体学生的阅读体验会受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的制约而显得浅薄或片面。但作为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错误或浅薄的理解背后,都有他自己的理解逻辑。如果想要有深度学习发生,教师就需要洞察学生如此理解的思维逻辑和理由。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每个人的观点其实都是一种偏见。但这样的偏见很重要,它就像一盏微弱的灯盏,这样的灯盏多了,就能照亮我们更多认知中的黑暗角落。对于群体学习而言,组织一场课堂交流,它的意义也在如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创设情境,把学生的个体理解放到群体性的对话中。让学生对同一文本从不同视角进行理解,从而丰富个体的阅读感受。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如果只是“相互说”、相互呈现个体学习经验,这还不是真正的深度学习。“相互说”的核心必须是“相互学”。而相互倾听则是相互学习的“起跳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协同合作是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精神内核。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才会让各种学习的意见相对充分地碰撞、借鉴、调整、继续生长,最终实现“冲刺与挑战的学习”。

    不少老师向我反映,这样的协同合作比以教师为中心控制的“上课”效率要低,很多时候完不成教案中的教学任务。这个问题可能是深度学习推进中会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我一直表达的是这样的观念:我们的课堂本质上追求的不是教科书知识的传授效率,更应该关心的是课堂中学生高品质的语文学习体验,关心每一个学生公平且有质量地学习成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第一条就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科书是我们主要的工具,而不是我们课堂的目的。

    再往下看,我们还要想到,语文课堂中每位学生的每一次阐述,除了学习内容,还有情绪!确切地说,是他此刻对于课堂、对于教师、对于同学的全部心理感受。作为教师,我们应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更多要做到的是“串联”,并在“串联”中,顺势而为,向学生适时呈现自己的“灯盏”。

    由于长期受到竞争性文化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某种程度上犹如个体智力角逐和竞争的“角斗场”,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课堂中找不到存在感和安全感,甚至慢慢成为课堂中的“透明人”。语文课堂上的“荒凉感”由此而生。

    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融洽处理课堂中每一个学习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将一堂课沦为与少数几个优秀学生的对话。

    佐藤学先生认为,好的课堂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好的课堂学习就是一场“交响乐”。课堂中的每位学生都是一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乐器”。每一把“乐器”都能按照自己的禀赋和特点奏出属于自己的音乐,高低错落,汇聚成个体学习智慧的“交响乐”。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成为那一位洞若观火、穿针引线、顺势而为、具有高度敏感的指挥。

    而我此刻想的是,好的语文课堂应当如一片繁茂的森林,万物在此共生。大树有大树的挺拔,灌木有灌木的生机,而小草也有小草的梦想。

    来源 | 《小学语文教师》2023年第5期

    2023-04-2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术前沿丨语文课堂深度学习中的“共生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vb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