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问题:即科技制度对读书人智能的破坏。范进后来在老师周进的提携和鼓励之下,科举的这条路也走通了。他后来做到了山东学道。赴任之前,他去跟自己的老师周进道别。周进就想起自己在薛家集当塾师时的一个学生叫荀玫。他跟范进说,你去山东做学道,留意一下叫荀玫的孩子,这时候他应该也来参加科考了。
范进到山东之后,到处找荀玫的卷子,从发榜的名字里面寻找荀玫的名字,但是没有找到。他内心很着急,就叫自己的幕客一起帮助查找荀玫,结果还是没有找到。大家在吃饭的时候,其中一个幕客叫蘧景玉就说:“老先生这件事儿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最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和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把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
这里蘧景玉跟范瑾说了一个笑话,这个笑话是说有位四川学差的老先生,竟然不知道苏轼是何许人。他跟范进说这件事儿,其实只是为了说一个笑话,缓和一下气氛。另外当然也是想提醒范进,他的老师是不是也是跟他开个玩笑?范进怎么回答呢?小说写道,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说:“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范进的这个回答恰恰暴露了他应了前面蘧景玉说的笑话,也就是说他和四川的学差一样,他真不知道苏轼是何许人。
前面还是一个笑话,到了范进这里就真实发生了。可见范进的知识是多么的狭窄。连苏轼这样著名的文人他都不知道。类似的描写很多。
匡超人也是小说刻画的非常成功的一个人物。他原来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农村青年,孝顺父母,刻苦读书。后来他发现通过科举能够博得很多名利好处的时候,这个人就慢慢的变坏了。匡超人是受到马二先生的帮助。马二先生把自己选编八股文的业务教会了匡超人。匡超人后来就以选编八股文为生。小说里面写到他后来吹牛。他说:“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韦》《古文选本》等等,家里有个账,一共是95本。”说他自己选的这些选本,都非常的畅销。每一回出来都要卖掉一万本。说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等各地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怕买不到他的书。他有的书已经翻刻过三副版。他说山东,山西,河南,陕西这些地方的读书人,家家浓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他说当地的读书人家里的书案上面供着他的神位,神位上写的是先儒匡子之神位。这时候旁边一位诗人牛布衣就笑着说:“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说:“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刘布衣见他如此说,也不和他辩。这可见匡超人连先儒这个词义都不了解,就闹了笑话,把自己当做死人了。
然后他继续吹牛,有人问他:“同样是做八股选文的还有一位马纯上,选手如何?他的选本销路如何?”马纯上就是马二先生。匡超人说:“这也是弟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惟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注意这最后一句话:“外国都有的”。外国怎么可能来读这些八股的选本呢?因为外国并不实行科举制度,并不需要做八股文。说外国都有的一方面是吹牛,另外一方面彻底暴露了他对外国的无知。
另外像写到马二先生。马二先生游西湖,他看到一群人围着扶乩。听说请的乩仙是李清照等等这样一些才女,他就懵了,不知道这些人名,想想肯定和科举无关,所以他就没有兴趣。类似的这些描写还有不少。这些读书人其实他们读书是非常有限。知识贫薄,头脑洞空。作者这样写是不是过于夸张呢?恐怕不见的,因为我们看到其他一些史料也有类似的记载。
王士镇的《香祖笔记》里面有一条记载:“莱阳宋荔裳琬按察言幼时读书家塾,其邑一前辈老科甲过之,问:孺子所读何书?对曰,《史记》,又问:何人所作?曰,司马迁。又问:渠是某科进士?曰,汉太史令,非进士也。”遽取而观之,读未一二行,辄抵于案曰:“亦不见佳,何用读为。”
这个笔记里面就说到所谓的前辈老科甲,他居然不知道司马迁。然后读了《史记》也不觉得写的有多好,认为不需读。这些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可见,《儒林外史》里面的描写。并不是作者的有意夸张,而是当时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