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阳光灿烂,我看了本书
2016年12月17日星期六13:30分,外面阳光灿烂,午饭后,不想背书。想看闲书。我搬了一张舒服的椅子到阳台,打开了这本书。在太阳的照射下,我的后背传来一阵阵暖意。我一口气看了三个小时,太阳下山了,外面光线变暗,气温下降。我去煮了一个饭,吃完,到阳台把椅子搬回书房,打开台灯,继续看书,又看了三个小时,晚上八点半才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感觉好了很多。沉重感消失了,这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难说。下面总结一下这本书讲了什么。
2.序言
序言中说,创伤后成长的意思,并不是说人能因心理成长而免于遭受精神痛苦的折磨,事实上,创伤后成长和创伤后心理压力可能并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会被创伤完全粉碎,然后重新建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伤能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本书的宗旨,并不是权读者乐见自己或他人发生创伤、灾祸和不幸,而是让我们了解:逆境或创伤,是生命中无可回避的东西。我们肯定都曾遭逢困境,已经发生之事既已不可挽回,唯一能够选择的是如何面对。我们可以从中审视自身,重新确定生命中重要之事。大多数人的心理韧性都足以对抗突然降临的悲剧、不幸和灾难。创伤后应激反应是一个人类探寻生命意义的过程。
3.结构
书中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直面创伤”,第二部分是“重建内心世界”,第三部分是“疗愈”。
4.章节内容介绍
(1)第一部分是“直面创伤”。关注创伤的积极面,从苦难中寻找意义。
里面说到:人类一旦直面死亡,往往就会开始严肃地思考生命的目标和原则;接着是“创伤的消极面”,介绍了创伤的成因,“炮弹休克”(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以及从生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创伤应激障碍,介绍了大脑的侵入性反应。
(2.1)第二部分是“重建内心世界”,展示了不少案例,一些经受了创伤之后的人在自我认识、生命看法、重要事物、生活目标和亲密关系方面发生了改变。
然而并不意味着能摆脱创伤后心理压力的影响,事实上创伤后成长与创伤后心理压力相生相随,且只有中等程度的创伤后心理压力才能让人自觉、有意识地思考创伤和人生,促发成长。创伤后心理压力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创伤后成长发展了之后会逐渐减轻创伤后心理压力的影响。
(2.2)介绍了抚平心理创伤的五个阶段:痛苦、麻木和抗拒、入侵式回忆、理解创伤、抚平创伤。(这五个阶段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并非所有人都会按照此顺序走完自己的心路历程)
(2.3)介绍了什么是我们脑海中的“假设世界”。
我们对世界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愿望,固执地相信坏事不太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这只是一个“假设世界”,当假设世界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激发出一种新的心理认知过程,也就是创伤后心理压力。它需要我们重新理解和定位自我所作出的努力,去调整真实世界与自己脑海中的假设世界之间的差距,这其中我们会有两种过程,一种叫“同化”,即:把新信息归入我们旧有的认知体系,另一种叫“顺应,则是修改旧有假设以适应新的信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我们既需要同化,也需要顺应,而且在两者之间取得某种平衡。本书说,只有在后者这个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生创伤后心理成长。作者用了“碎花瓶理论”去解释这个认知过程。
(2.4)什么是“碎花瓶理论”呢?
假设家里有一只珍贵的花瓶,有一天我们不小心把它打落在地上了,所幸损坏并不太严重,很容易就就可以用胶水把碎片粘回去,让花瓶看上去就和以前一样,全然没有破损的痕迹。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创伤也是如此,创伤事件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我们的基本假设,但是我们基本的假设世界观维持不变,所以我们要同化创伤经历并不算困难。然而,再想象一些,如果花瓶在地上摔得粉碎,碎成了几千几万片,我们很伤心难过,但是花瓶看来已经没有复原的可能了,这个时候要怎么办呢?有一部分人会尝试把它拼回来,这叫“同化”,但有一个问题就是,花瓶上的创痕历历在目,花瓶也很容易再次变成碎片。而另一种应对的方式是:捡起碎片,用它们创造出新的东西。虽会因自己珍爱的花瓶被摔粉碎而深受悲伤,但是选择接受现实。我们知道花瓶再也不可能恢复到曾经的模样了,现在思考的问题是,该拿这些碎片怎么办?或许我们会把这些色彩缤纷的碎片拼成一副马赛克镶嵌画,以新颖而别有意义的方式保存我们的记忆——这就是“顺应”的本质。
(2.5)介绍了“认知同化”
在创伤之后试图重建认知,我们会在新认知与旧假设的冲突过程中进行反刍、沉思(rumination),反刍有两种,一种是反省式反刍,另一种是自责式反刍。反省式反刍指的是有意识地以内省的方式解决问题和修复情感,是一种适应性的认知过程,而自责式反刍则相反,不具备适应性。如果一个人反省式反刍的频率远远大于自责式反刍,他就是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寻找生命的意义,重新定义和改写自己的人生。人在创伤后成长的表现之一是会重新确定自己的价值观,重新确定事物在自己心中的地位,重新审视内心,了解什么对自己来说是真正重要之事。
(2.6)应对策略
第二部分最后一点讲到应对策略。作者说到“真正的治愈来自自己的给予”。介绍了“回避性应对策略”和“趋近性应对策略”,其中“回避性应对策略”的害处最大,但可以在短期内采用,因为我们需要空间与时间以自己的方式体验失去的痛苦,我们可以选择等到适当的时候再来梳理自己的情绪。但就长期而言,采取“趋近性应对策略”的人更倾向于接受事实,积极重建假设世界。“趋近性应对策略”又分为两类,一类关注于“任务”应对策略,希望重新找回生命的掌控感,另一类关注于“情感”,寻求社会、朋友或者专业人士的情感支援。
(3)疗愈
第三部分讲的是“疗愈”,主要介绍了①“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脱敏疗法”;②提供了创伤后心理幸福感变化问卷;③新型疗法:同理心训练疗法、叙事暴露疗法;④15分钟情感日记之表达性写作;⑤自助指南:THRIVE模型。
4.我重点展示THRIVE模型,步骤指导如下:
步骤一:自我评估
里面的建议有:“检查自己是否饮食正常”、“检查自己的睡眠够不够”、 “坚持锻炼”、在生活中寻找你喜欢的事物,尽量保持你原来的习惯”、“练习放松”、“学会善待自己”、“了解应激源”、“避免逃避”、“不带批判地观察自己的反应”、“直面创伤记忆和情感”、“与他人建立联结”、“情感解析”(前提是自己要找到好的听众,听众只是去理解,而非提供建议)、“想一想,你的情绪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关注你能做的事,并且为之努力”、“笑,或看个喜剧片”。
步骤二:孕育希望
从苦恼的自责式反刍,变成自省式反刍。其中提到“对未来怀有希望,并不意味着不在意创伤,不意味着你要忘记发生的一切,只是我们可以探索创伤更深层的意义”。看一些关于个人成长的故事,比如看书籍《活出生命的意义》、《人生的功课:生死学大师谈生命和生活的奥秘》、《重返艳阳下》、《永远向前》、《心的指南针》、《一个幸运的孩子:奥斯维辛幸存少年回忆录》、《选择信任》等。还提到“畅想未来”。
步骤三:讲诉新的故事
里面提到“发展成长型思维模式”、“表达性写作。
步骤四:发现变化
里面提到“记录每天的点滴好事”,或者记录自己的成长。
步骤五:评估变化
花点时间想一想,什么东西能给你的人生带来意义?你看中的究竟是什么?你的目标又如何?你可有什么心怀已久、始终不愿放弃的爱好和目标?里面提到“珍惜现在的所有,并不代表你对逝者的感情就会减少分毫。请好好想想,其实逝者也希望你好好生活下去”。书中还提到“感恩练习”、“假想失去”。
步骤六:以实际行动表明成长
你在这一周做过什么好事呢?
5.
还有很重要一点是不要刻意拔苗助长,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要慢慢来,慢慢来。
对此书感兴趣的,可以在网上购买。本篇阅读笔记写作正文3087字,用时为2小时,编辑用时1小时。(我没想到要这么久,但这都是值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