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毕飞宇《玉米》有感

读毕飞宇《玉米》有感

作者: 自拍王者德库拉 | 来源:发表于2018-11-12 23:56 被阅读16次
    封面

    作者用正经的笔调,写那个特殊年代无可奈何的荒唐事,于轻描淡写中见沉重。读来像看冷笑话,好笑是真的,笑过后心里不是滋味也是真的。

    语言特别生动,土得特别真实,比如:“一个女人如果连持家的权利都不要了,绝对是一只臭鸡蛋,彻底地散了黄了。”

    01

    农村妹子玉米为了改变家庭处境,不惜嫁给一个老婆绝症将死的半老头子。对一个户口为“农”的女孩子来说,除了考上大学,这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不然只能认命地一辈子地里刨食、做最低等人。(那个年代的人,决计想像不出:有遭一日,端铁饭碗的会被下岗,农民也可以跻身城市。)

    求仁得仁无所怨。作为家里的老大、七个弟妹的大姐,玉米要撑起王家,嫁一个“有权人”就是最实际的选择。没有人逼她,是生性好强的她逼自己。能被村邻奉为“官太太”,能庇护娘家人,在儿子比她还大的丈夫面前伏低做小算什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玉米最打动我的,是她的坚忍和决绝,知道自己要什么,做了就不后悔。

    02

    三姐玉秀,长得漂亮是她的本钱和底气,自视甚高。削尖脑袋地钻营,她不为别人,只为自己,但这没什么好苛责的,谁不渴望能从泥潭里爬出来做人上人呢?她一直颇为聪明地糊弄大姐玉米,命运也糊弄了精明的她。

    爱美、爱俏、爱打扮,在一堆土疙瘩一样的小伙伴里如鹤立鸡群。小时候在我们村里,这样的女孩,被大人斥为“叶叶神”,是重点打压对象。

    那时候什么叫美?没有人敢说,因为美是有罪的,爱美需要大勇气。所有男女老少都穿得像个刚从地里刨出来的红薯,女性都留同一种革命发型。

    03

    幺妹玉秧,鲤鱼跃龙门,考上了师范学校,连带整个王家都被人高看一眼。

    那是一个跳出农门、就能光宗耀祖的年代。

    04

    那段颠倒的历史,我没有亲历过,偶尔听父辈说起,像听天方夜谭。

    但对人为造就的城乡二元化,书中所写感受太真实了。消灭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又用一纸户口,把“翻身做主人”的人,分出三六九等,在城乡间划出难以跨越的鸿沟,农民依旧在最底层。

    那时候,父辈们最艳羡的人,除了村干部,就是“有单位”的了。肥皂卫生纸,单位发;米面粮油,单位发;鱼肉,单位发;生老病死,单位全包。(即使到了现在,“单位”依旧是大学毕业生抢破头的去处。)

    有一个伯伯的单位是县城纺织厂,因为老娘老婆是农村的,家仍然在村子里。布匹、棉纱、锤子、镙丝刀什么的大小零碎,经常往家拿,还曾经送我婶一把锥子,做布鞋特别好用。大人们说起他,都是由衷地敬佩,“有本事”,还“没架子”。

    那时候,能从“单位”、“公家”捞钱搂东西的人,就是大家最为钦佩的有本事的人。

    05

    而农民呢,只会刨土疙瘩,起早贪黑一年下来,交完公粮,连娃的几块钱学费都交不上。如果上课时间看到有学生在外游荡,肯定是交不上学费,老师让回家拿钱,但知道家里拿不出钱,要钱说不定还要挨揍,只好荡到放学再回家。

    小学时,我们学校的小公主,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个、也不是长得最好看的那个、甚至不是校长的女儿(校长是赤脚的,实质还是农民),而是一个新来的插班生——她的爸爸刚调到我们村的供销社。

    她在供销社工作的爸爸,现在看来,不过就是一售货员。但那时候,是村长见了也要点头哈腰的官。一个人带着老婆孩子上任,过得油水活饭。也许他们也羡慕能留在城里的人,但在村子里的优越感却是城里不能比的。

    供销社设在村部一排平房西头,前面一排玻璃柜,后面一排货架,不常翻到的地方,积了厚厚的灰尘。那时候没有质量、过期一说,独此一家,爱买不买。

    柜台里的硬糖、水彩笔,架子上的宝宝乐饼干,都是我们羡慕她的理由,我们只能踌躇在柜台外面瞅瞅,她却可以随意在柜台里面吃饭、玩耍、写作业。这让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她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06

    物质上的相差悬殊,让不谙世事的小丫头们本能地自卑。

    大人们何尝没有这样的心酸呢?只不过小孩子不明白世事,大人们却不得不认了命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毕飞宇《玉米》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ih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