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在职场,人人都懂传播学。
书架上放着一年前写毕业论文的参考书目,有一本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书中,他深度分析了人们在社交中的表演行为,提出了一个“拟剧理论”。
就是说,我们的日常交往和活动,人人都是表演者,在特定的情景,不同的舞台上认识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不断根据自己身处的舞台及交往的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自我呈现”,皮一点叫戏精,大而化之就是人设。
01
C刚刚当上科长,干劲十足,但在工作中却屡屡受挫,被领导批评。
对此C倒是看的开,他觉得,毕竟自己学计算机出身,改行干文字工作,能上手就已经知足了。
万事开头难嘛。
但两个月后,情况依然没有好转。
C感到有些冤枉,他自己亲自指挥,带的team明明活没少干,但每次部门开会,没有表扬不说,还总挨骂。
02
Y和C是同一个部门的科长,比C晚两个月当科长。
Y以前是公司02号boss讲话的专职写手,当了科长之后,讲话也可以交给下属写了,Y除了分配任务,几乎不用干活。
但Y依然屡屡得到领导的表扬。
C觉得,领导对Y说的“辛苦了”,都比自己的听着温柔。
03
C不甘心,他把Y叫到办公室聊天,想请教经验。
Y说,哪有啊!我每天活实在太多了,你们team兵强马壮,我们这边不行,我都要亲自做。
这天天加班的,也根本忙不过来。
C赞同地点点头,看来大家都一样,确实太忙了。
两个人互相诉苦,一边嗑瓜子,两个多小时过去了,领导办公室的灯熄了。
Y拍拍手说,算了,走吧,下班。
C看了看自己team的正在加班同事,想了想,和Y一起走了。
今天还不算太累。
04
第二天一早,C带着团队晚上加班写出的文案找到领导,第一次得到了表扬。
C五味杂陈,为什么自己没有参与的工作,反而受到了表扬。
Y告诉C,这都不重要,你去汇报,工作好坏,都算在你身上。
C想,也是,于是和Y一样把所有的活都安排下去。
果然,C发现,即使自己什么也不干,也没有区别。
05
下班时,C发现Y早就走了,但办公室的灯没关。
C提醒Y的下属们别忘关灯。
下属说,没事,Y交代了,等领导的灯灭了,就替他关灯锁门。
Y半夜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自己“泣血”写材料。
C想,真是好一出空城计。
开会时,C和下属吐槽道,我终于明白咱们为什么总挨骂,就是太耿直,做不出这种事。
06
C把自己的睡袋带到了办公室。
领导只要值班,一般在十一点左右会转一转办公室。
十点五十五分 ,C摊开了睡袋,刚好碰到了领导。
领导问,这是干嘛用的?
C说,晚上加班又值班,就在办公室凑活睡一会。
领导点点头,离开。
自那以后,C觉得领导对自己说“辛苦”的声音也温柔了许多。
听别人说,领导说:“虽然C能力不够,但非常好,有干劲、有激情。”
C觉得自己找到了窍门。
07
同事们发现,最近C喜欢发圈了。
早上五点半:“都这个时候了,天还不放亮,夜常了” “安静,这正是出活的时候。”
晚上十一点: “加班写材料,诶呀妈呀脑瓜疼! ”
周六转个链接:“周末加班,刚好看到...”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周日上午,重度污染 ,C和媳妇想出门,想起自己的口罩落在办公室。
于是他在办公室拍照,发朋友圈说,“感冒了,戴上口罩可以避免传染别人。”
看到有人评论,回复道“感谢大家关心,还有半个小时工作就干完了。”
他坐在沙发上,不停地刷新。
点赞数增加,都是自己的下属。
提示:@领导给你点赞。
他满意地锁上屏幕,离开办公室。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太正常了。
虽然人人都呐喊要 be real ,可我想每个人还是坦诚一点吧,毕竟社会学家都说了,演戏是本能,人人都是fake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