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芦荡

作者: 林建明 | 来源:发表于2023-10-31 11:46 被阅读0次

九零年,我去常熟,找到弟弟他们是在一个叫“芦荡”的小镇。他们从事着的工作是个“挑”字,不是给私人家下砖头瓦片,而是给一个路桥公司从拖船上卸铺路的大石子。

下石子不像下黄沙,不仅仅拼力气,还需点技巧,如果像下黄沙一样铁锹笔直插下去可能会伤了手腕。建和弟弟是会手,他们借助腿还有身子,锹斜点下去,以腿为杠杆,身体下蹲,握住锹柄的手,右手下压,左手上提,就是满满一锹石子。

货来的时候都是一整条拖队,十几条船。我们人也多,三十多人,几个人一船,一天就要卸完。平均一天每人要下近二十吨的黄沙,十二,三吨的石子,确实是个奇迹,这奇迹是用体力或者说透支体力换来的,因为傍晚的时候又有拖队等在河里,等着我们上船,等着我们去劳作。远远地看上去,上上下下的人有点壮观。

弟弟没让我下货,叫我和另外一个人做饭,搞后勤,这是对我的照顾,是一种兄弟之情,也是一种乡情,这事即使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

我们住的地方属唐市,靠近马路的一个废弃的老队屋,挨着马路有个小店,还有一个卖熟菜的门面。队屋西边和北边都是河流,水很清澈,我们吃的,用的,洗的都是这河里的水。一根大石条伸到水里,早晨人们蹲在上面刷牙洗脸,吃了早饭他们早早上班去了。我就骑着自行车带着两个蛇皮袋去“芦荡菜场”买菜,六七里的路程。

芦荡是个靠近阳澄湖边的古镇,街道不宽,两边的房屋都很陈旧,门面却很新潮,便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有几次都看见到“阿庆嫂”茶馆的木牌子,眼睛描到里面不仅有喝茶聊天的,也有喝酒的,但只在门口匆匆走过,没有停下来。根本不知道这里竟然就是小时候看过的电影《沙家浜》里的“阿庆嫂”茶馆,电影里那句“人走茶就凉”的台词被多少人引用过,也是经典了。当时我只认为“阿庆嫂”是一个普通茶馆的招牌而已,甚至后来经过茶馆门口连望都懒得望一下,因为买好了菜还要洗衣服,接下来又是做午饭的时间,我不能辜负了干活的乡亲。其实即使知道了也是没有空闲进去喝杯茶的,因为没有那个闲心和雅兴。

每天最开心的就是他们回来吃晚饭的时候:稻场上几个人围着一个盆子,喝着低端的白酒,嘻嘻哈哈的聊着或荤或素的笑话,也有人哼着并不好听的歌曲……远望稻场上都是人。天黑了,有的人吃好了散步去了,也有的在路边小店里看电视,喝酒没菜的去熟菜店买点油炸小鱼,花生米,回来继续。一天也就是这个时候最是享受了。

每人的一生都有许许多多的经历,这是一种财富:痛苦也好,快乐也好,平常也好,都是难以忘怀的。就像你哪怕身处繁华都市却忘不了远方的家乡,尽管家乡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一样。

前两年,几个人从上海去沙家浜吃螃蟹。在风景区的停车场下车,来到漂亮典雅的门楼北面售票处,牌上写着:门票80(每人)就没进去了。我并不是舍不得这80元钱,我都能想像里面的景象,景区基本上雷同的,而去沙家浜景区大都冲着“阿庆嫂”这块招牌去的。那门前我不知走了好多次,即使我现在去也再找不到我曾经留下的足迹,上面不知道覆盖了多少人的了。况且那桌子,那水缸也都不是“阿庆嫂”家里的了。

这时候我才知道,沙家浜其实就是以前的芦荡。

相关文章

  • 在芦荡

    去年深秋,几个人开车去常熟的阳澄湖边吃蟹。从沪宁高速转苏嘉常高速,在沙家浜道口下来很快就到了湖边。我笑着对同行的人...

  • 在芦荡湖

    这些按一定间隔铺排的大红方形拱门,总是芦荡湖的标志了。 昨夜也许下了雨。就是在清晨的现在,铺有石块的小径上面的杉树...

  • 群雀

    忧如群雀, 风起而散, 终聚芦荡。 芦荡芦荡, 心犹此方。

  • 芦荡

    江滩行破泥径,青空望却云开,参差芦荡一角,江湖万里风来。

  • 诗意沙家浜,风情在芦荡

    文图/应志刚 到常熟,你一定要去风光秀美的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游玩了沙家浜景区,我还推荐你去边上的芦荡村走一走。 ...

  • 芦荡村的红色之旅

    作者/徐耀良 在沙家浜,除了有个风景区,实际还有个芦荡村。近日,我们来到了芦荡村,村党委...

  • 《芦荡情怀》

    《芦荡情怀》 晨练,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退休后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了上班时的紧张与忙碌,也少了许许多多烦恼...

  • 芦荡烟雨

    芦荡烟雨 文/浮生若茶 湖沼芦苇荡,连绵野云茫。秋风白头染,折花送残阳。 ...

  • 芦荡伊人

    我知道 你就在里面 那片白花花的荻花深处 你不出声 秋风也大 但你的心跳出卖了你 砰砰砰砰 我知道 你就在里面 那...

  • 芦荡琴声

    无人懂我曲中意, 有雁伴卿荡里迷。 碧水轻舟芦苇絮, 红颜纤指响琴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芦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iiidtx.html